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徐福群
“汪媽媽,你們明天能過來嗎?”
4月28日晚,恩施市沙地鄉的向小青給100公里外的恩施市義工協會副會長汪娜發了一條微信,當得到肯定答復后,小青很快酣然入夢。
次日凌晨5時30分,一輛私家轎車從恩施城區出發,駛向茫茫大山。除了精心準備的新衣服、牛奶和水果外,汪娜給小青帶來一條好消息:義工協會已經幫她找到一家武漢教育基金,中考結束后繼續資助,幫她完成學業。
3個多小時車程的盡頭,是一段幾乎垂直的陡坡。汪娜一行人手腳并用,來到了向家簡陋的房子。
汪娜的到來,讓一直準備輟學打工的小青看到希望。她答應一定堅持學業,面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
小青只是義工協會“愛心爸媽”項目的一位受益者。2017年,該協會出面為貧困留守兒童牽線,找到了15位一對一幫扶孩子的“家長”,家長不僅出資幫助,而且定期上門探望,一起生活,讓留守兒童感受家庭溫暖。
在恩施州城,提起義工協會,幾乎家喻戶曉。扶危濟困、照料老人、義務助學、保護環境、捐血獻髓……處處活躍著他們身著紅馬甲的身影,猶如大山里一簇簇跳動的紅色火焰。
2009年,幼時家境貧寒的恩施州地稅局干部向波,邀約10多名同事發起成立志愿服務隊,節假日一起去福利院為老人義務理發,為貧困孩子籌款捐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陽光般的溫暖,最容易被傳遞。2011年1月,志愿服務隊更名為恩施市義工協會,成為恩施州第一個在民政部門注冊的民間義工組織。
2013年3月2日,湖南省龍山縣兩歲男孩彭建行深度燒傷在恩施州中心醫院住院,家長因無錢準備放棄治療。向波連夜發起愛心倡議,聯系捐款,短短幾天籌款近10萬元。小建行經過三次手術,治愈出院。
家住恩施木栗園村的小宏和小鈺是堂兄弟,兩人的父親均因病去世。義工團隊持續幾年資助教育費、生活費和醫療費。2017年8月,孩子爺爺又患病去世,志愿者發起募捐,短短20小時募集到1.83萬元善款,并由向波帶隊冒雨將善款送到。
一些留守兒童因為條件限制,大冬天只能用冷水洗澡,有的長了疥瘡。向波和義工們四處奔走,募集善款、實地走訪、現場驗收、定期回訪……至2017年,他們先后籌資60多萬元,建起39所“健康浴室”,解決了6500名小學生的洗澡問題。
在一些人眼里,這些義工是傻子,不拿工資,還要貼進休息時間和金錢,甚至經常忍饑挨餓。但就因為這群“傻子”年復一年的付出,愛心的雪球越滾越大,如今義工協會已成為由記者、醫生、公務員、企業家、學生等560多人組成的愛心群體。
涓滴之水,匯成愛的洪流。9年間,恩施義工團隊籌資320多萬元,幫助了53名重癥小孩。結對幫扶372名貧困孩子。為了讓貧寒學子圓大學夢,僅最近兩年,他們就為23名貧困大學生籌得善款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