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雁飛 攝
湖北日報訊(記者吳擒虎、通訊員樊華、李雁飛)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此次活動為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實施的第60次放流活動,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包括5個年齡梯隊。截至目前,中華鱘研究所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0萬尾。
上午9時30分,活動現場擠滿前來觀看的市民和學生,等待放流的500尾中華鱘被盛放在五個大水池里,工作人員通過工具,將池子里的中華鱘運送到臨近長江的三個放流點,這些中華鱘通過放流處的閘口滑入長江。
通訊員 李雁飛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四名工作人員正合力抬一尾中華鱘去放流點。據介紹,這一尾是此次放流最大的中華鱘,2009年出生,重60公斤,長度接近兩米。據悉,今年放流中華鱘的標記采用比往年時效更長的聲吶標,連續工作時長達10年,如果這些放流的中華鱘能在海洋中發育成熟并順利洄游繁殖,其體內的聲吶標記發射的信號,將會被監測系統接收到。
通訊員 李雁飛 攝
為科學回答中華鱘放流效果,科研人員融合聲吶監測、互聯網及無線傳輸等多方面技術,建立了從宜昌至河口、覆蓋長江中下游1800公里的放流中華鱘洄游監測系統,這是目前國內覆蓋范圍最廣、最全面的魚類放流效果實時監測與評價系統。最新監測研究結果顯示,最近幾年放流中華鱘進入河口水域的比例為53.7%,對中華鱘自然資源的補充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訊員 李雁飛 攝
三峽工程蓄水到175米以來,連續7年開展針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監測結果顯示,實施生態調度后宜昌至監利江段四大家魚自然繁殖規模大幅增加,2017年超過30億粒(尾),是實施生態調度第一年的近50倍,生態效益十分顯著。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四個梯級水庫聯合生態調度試驗工作也在同步開展。
該活動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湖北省農業廳和宜昌市政府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