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李孝國(右一)一家三口在新家里過新年
圖為:李孝國的老屋已不能居住
圖為:土門鎮唐家坪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楚天都市報記者關前裕
“人生過了半輩子了,這個春節過得最舒心!”2月18日下午,飯后微醺的李孝國滿面紅光,和幾個親戚坐在客廳里邊看電視邊拉著家常。剛剛過去的一年,對李孝國來說,是一個揚眉吐氣的年份——告別了土坯房,搬進了新樓房,還通過發展養殖業,銀行卡里多了3萬多元的存款,一舉摘掉了窮帽子,率先從貧困戶中出列,“今后依靠國家的好政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堂堂正正做人,正正當當發家致富。”
家境不好
昔日擠住土坯房
51歲的李孝國家住十堰市鄖西縣土門鎮唐家坪村,個子不高,說話輕聲細語。
“他過去家庭條件差,跟自然環境有關,也跟他的家庭和身體狀況有關。”村黨支部書記晏達群介紹,李孝國1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留下他們兄弟仨跟爺爺相依為命。等他長大后自食其力了,才找了一個媳婦成家立業。
爺爺留下的四間土坯房平分給兄弟仨,作為老大,李孝國分到了一間半屋,在這蝸居里有了兩個女兒,“那時候最怕的是來客,客人來了沒地方住啊,春節親戚來拜年,吃過一頓晌午飯就走了,我也不好意思留,心里很是過意不去。”他的妻子任之平說。
守著4畝薄田,只能勉強維持溫飽。李孝國十分努力地在外打工賺錢,想重新翻蓋新房或者在縣城里買樓房,可由于身體不好,兩個孩子要上學,總是存不下錢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城里買樓房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去年的一場連陰雨,又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土坯房倒塌了,一家人頓時沒了棲身地,只有借住在兄弟家。
精準扶貧
免費搬進新樓房
不過,他們一家很快又看到了希望——村里正在加緊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房,作為精準扶貧對象,按照政策,他們一家將無償分到100平方米的新樓房。
地處大山深處的唐家坪村,山高路遠、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難以養一方人。國家出臺精準扶貧政策后,村委會一班人積極行動,立即著手謀劃扶貧搬遷方案,決定在村委會附近的一片開闊地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把貧困戶從自然條件惡劣的高山上搬出來,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
去年8月,第一批97戶貧困戶興高采烈地搬進新家,李孝國一家4口人分到了10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房屋結構合理,裝飾一新,家具一應俱全,拎包即可入住,不掏一分錢,就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樓房,讓李孝國非常感動,“我做夢都想住樓房,現在終于圓夢了。”
“我家在301室,到我家坐坐。”正月初二,李孝國請記者到家里喝茶。大紅的“福”字貼在大門上,喜慶的對聯映襯著笑臉,100平方米的新房里,擺著電視、桌椅、冰箱等電器,家當雖然不多,但收拾得整整齊齊,家里布置得簡潔大方而又喜慶。
白墻紅棱黛瓦,20多棟徽派建筑風格的小別墅依山就勢,一棟挨著一棟,走進這個安置點,宛若進入了一個現代小集鎮。
晏達群介紹,這個安置點共有157套房屋,除了個別補償給了因建設占地的村民外,大都無償分給貧困戶居住,未搬家的都在年前領到了鑰匙,今年春天都可以搬進新家。
發展產業
自豪地摘掉“窮帽”
搬進新家只是邁開了脫貧致富第一步。在村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李孝國發揮當地山場大的優勢,養牛、養羊、養雞發展養殖業發家致富。
2017年,他們夫妻倆養了10頭牛,90多只羊,一百多只雞。村委會幫他爭取到了國家產業扶持資金,當年給了他5000元養牛發展資金,又免費給了他一臺飼料粉碎機,扶持他把養殖產業做大做強。
李孝國夫妻信心倍增,當年賣了兩頭牛、20只羊,得款3萬多元,日常賣雞賣雞蛋賺了5000多元。同時,李孝國還抽空在村安置點工地上做零工,賺了1萬多元,2017年家庭純收入5萬元,一舉摘掉了窮帽子,在貧困戶中出列,率先實現了脫貧致富。
“過去由于身體不好,孩子讀書,也沒有找到好的發展項目,家里日子沒過好,村里把我列為精準扶貧戶,享受到了國家的優惠政策,我既十分感激,也感到難為情。今后,我要大力發展養殖業,把貧困戶的帽子扔到水洞河里!”李孝國感慨地說。
展望未來
越干越有勁兒
嘗到了發展養殖業的甜頭,李孝國對未來信心滿滿,實現發家致富的夢想,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近。
老屋已經倒塌了,他計劃在老屋附近搭建幾間活動板房,臨時居住,然后擴大養殖規模,今年再養10頭牛,120只羊,200只雞,爭取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他說,一年掙10萬元,這在過去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不僅敢想了,還有可能實現,一想到這兒,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他還計劃帶動周邊幾戶貧困戶一起搞養殖,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李孝國只是精準脫貧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晏達群介紹,在國家精準扶貧大好政策的指引下,該村因地制宜,通過引導村民種植中藥材、茶葉、發展養殖業,已經有數十戶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記者手記】
發家致富要因地制宜
我跟李孝國過去住鄰村,后來并村后成為一個村。這里山高路遠、土地貧瘠、信息閉塞,一方水土難以養一方人,不少村民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下。
由于常年在外求學和工作,我跟他并不怎么熟悉,不過,他到岳父家要從我家門前過,所以我父母對他一家人都很了解。我母親告訴我,李孝國和妻子任之平都是勤勞之人,也很會精打細算過日子。可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加上身體不好,生活一直不是很好。
過去生活貧困,如今養殖致富,李孝國還是那個李孝國,只不過是找對了致富的門路,人勤勞能吃苦,又有國家好政策扶持,發家致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精準扶貧工作貴在精準,找準窮因,選準項目,結合本地特點,引導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才能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