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吳蕓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放眼湖北,“雙創”版圖欣欣向榮,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新力”已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近日,省發改委印發湖北省“十三五”產業創新能力發展和建設規劃,勾勒了創新發展的新藍圖。
2020年研發支出1000億元
“十二五”期間,全省圍繞移動互聯網、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生物育種、新材料、衛星導航等領域,產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華中科技大學研發的“智能微鑄鍛”金屬3D打印技術,成功制造出世界首批3D打印鍛件,改變了長期以來由西方引領的“鑄鍛銑分離”的制造歷史;揚子江汽車集團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研制的全球首款以液態氫為驅動能源的客車“泰歌號”成功下線,將極大地推動氫能在汽車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進程;鐵四院研發的高速動車組安全運行保障技術成功運用于武漢動車段,全面提升了我國高鐵動車組運維保障高端裝備設計制造水平……
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省產業發展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對產業的貢獻率較低、創新平臺建設分散重復、產業創新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突出?!凹せ町a業發展新動能,是我省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必然選擇。”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翻開規劃,一條條創新目標催人奮進——
到2020年,全省產業創新投入強度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000億元左右,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2.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1.2%左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創新產出顯著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達到17%左右,發明專利擁有量明顯提升,達到每萬人均10件左右;
建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0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45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30個。
瞄準技術創新精準發力
目標已定,如何完成?
省發改委介紹,該規劃圍繞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做文章,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創新湖北,需要一批“獨領風騷”的個性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培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云計算及大數據等相關領域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生命健康,重點突破重大疫苗、基因治療、功能修復等生物醫藥關鍵技術,創制新型生物制品,推動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現代服務業,面向數字經濟、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的發展需求,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
創新湖北,也需要發展關鍵共性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將加快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的工程應用和產業化,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環保裝備及關鍵技術,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制能力,推動高端裝備產品應用推廣。汽車,將以智能制造和網聯汽車為重點,大力提升發動機、變速箱等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水平和配套能力,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高端“專、精、特、新、輕”的專用車技術,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技術等。
該規劃還提出,創新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共同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重點發展商業航天、通用航空及水上飛行器、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信息網絡安全等軍民兩用和“軍轉民”技術;同時,以實現網絡信息安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產品。
十大產業創新中心布局未來
此次規劃最大的亮點,是加快布局和打造十大產業創新中心。
產業創新中心包括: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智能汽車產業創新中心、智能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商業航天產業創新中心、通用航空飛行器產業創新中心、激光產業創新中心、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創新中心、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數字建造與工程安全產業創新中心。
這些產業創新中心將以企業法人實體形式運行,聯合國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行業創新平臺等,廣泛吸納高校院所等創新力量,通過共同出資、協作研發、技術入股、創新平臺共建或人才聯合培養等方式,形成緊密合作的創新網絡。
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也有了新的定位和功能。
企業技術中心,側重于企業自身需求的應用技術及其產業化研究。新增企業技術中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現代農業、汽車等領域布局。
工程研究中心,側重于產業共性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核心產品及部件研發。該規劃提出,優化整合現有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加強規范管理,著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汽車等重要支柱產業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