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楊麟、通訊員張家翔)1月9日,省委宣傳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發展新篇章”第十二場新聞發布會聚焦社會救助。據介紹,我省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保障標準量化調整機制,按不低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40%、80%,調整公布年度城鄉低保標準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目前,我省各項社會救助標準領先中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省民政廳副廳長劉四海介紹,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直面困難群眾痛點,社會救助工作跨越式發展,救助水平不斷提升,在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11月底,全省共有城市低保對象46萬人,農村低保對象137.7萬人,城鄉特困供養對象25.4萬人。全省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達到555元/人月、4646元/人年,較上年分別增長17%、24%;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8750元∕人年、8377元∕人年,較上年增長18%、15%。
醫療救助全面取消病種限制和住院起付線,全面開展城鄉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模式,資助重點醫療救助對象參保參合覆蓋率達到100%。全省共支出醫療救助資金13.8億元。臨時救助的頻次和力度不斷加大,共惠及33.8萬人次。
全省機構供養和散居孤兒平均養育標準分別達到1732元/月和1076元/月,并資助孤兒大學生281名,實施孤殘兒童“明天計劃”手術康復113例。救助流浪乞討人員6.37萬人次。累計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金9.6億元,惠及全省42萬生活困難殘疾人和59萬重度殘疾人。
為方便困難群眾申請救助,我省還健全完善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全省鄉鎮(街道)設立了1424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窗口,覆蓋率達到100%。
相關報道>>>
平時可領低保,患病可獲救助,遭遇特殊困難時還可申請臨時救助——
社會救助為困難群眾兜住穩穩的幸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麟 通訊員 張家翔
社會的溫度,取決于“底線”的刻度。
1月9日,省委宣傳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發展新篇章”新聞發布會上,省民政廳副廳長劉四海表示,我省將不斷織密扎牢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社會救助網絡,為困難群眾兜住穩穩的幸福。
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我省實行貧困人口“應保盡保”,積極完善低保申請家庭收入評估辦法,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全省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和特困救助供養標準都超過國家扶貧標準。
因病致貧、返貧,并不鮮見。怎樣對這一現象說“不”?醫療救助至關重要。我省著力做好貧困人口“應救盡救”工作,加大對貧困人口醫療救助力度,全額資助城鄉特困人員、孤兒、低保家庭成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收入救助對象和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推進城鄉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
2017年,我省先后遭遇雪災、洪澇、風雹、干旱、地震和地質災害等多重自然災害,部分地區災情較重,尤其是秋雨秋汛嚴重洪澇災害,導致鄂西地區部分房屋倒塌損壞。
災難來臨時,省委省政府和受災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共抗風雨。省民政廳及時調撥救災帳篷680頂、衣被14.55萬件床、折疊床1300張,會同省財政廳下撥中央和省級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5.32億元。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0.4萬人次,妥善安排受災群眾吃、穿、住、醫等基本生活。截至1月4日,全省倒損農房需重建4627戶,除有12戶因天氣、選址等原因未開工外,已開工4615戶(其中完工4202戶),開工率、完工率分別達到99.7%和90.8%;全省損房需修繕的1.43萬戶,已全部完工。
困難群眾平時可領取低保,患病時可獲得醫療救助,遭遇特殊困難時還可申請臨時救助……一張覆蓋荊楚城鄉、托底保障的“安全網”正密密地編織著,努力讓每一位困難群眾都能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省民政廳負責人表示,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一個新目標已然勾勒:要讓社會救助體系與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物價上漲的水平相同步,建立起貧困群體和特殊群體兩大群體全覆蓋,臨時救助、大病醫療救助等多項救助相銜接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