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一隅千里:發展中基金會的鴻鵠志”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湖南峰會在長沙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基金會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共500余人參加了會議,覆蓋全國15個省市,最遠有來自新疆和內蒙的公益伙伴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發展中基金會的當下和未來。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發表了題為《基金會的理想與實踐》的主旨演講,本文與你分享。

劉文奎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演講全文
各位老朋友、各位新朋友:非常高興來參加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湖南峰會,“一隅千里:基金會的鴻鵠志”這個會議主題非常帶勁。我經常參加各種論壇和會議,但大部分會議都是討論具體問題,比如籌款、工資待遇、創新、團隊管理、商業和慈善、社會企業等,屬于“術”的層面,很少有會議討論基金會的理想、使命、價值觀,所以我覺得今天這個主題非常好,回到了基金會最本質的層面“道”的層面。峰會在湖南以此為主題,也使我看到了公益湘軍的鴻鵠志。我相信湖南公益人一定會做出不一樣的成績。
下面,我結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發展歷程,與大家分享基金會的理想和實踐。

三問扶貧基金會:為什么能堅持、愿冒險

這張照片是2014年我的同事發在朋友圈的,時間是2014年4月25日晚上10點18分。這個樓有5層,現在我們還在那兒辦公,這樣的工作狀態可以說是常態。很多人問扶貧基金會的人為什么這么拼?你們有強制要求加班嗎?我說沒有;那你們加班費很多嗎?我說也沒有。所以大家很不理解,中國扶貧基金會你們這個單位怎么忙得像個互聯網公司一樣。
在很多場合,我們還經常被問到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你們的人能在村里一待就是幾年?汶川地震后,我們在災區做整村重建,我們的年輕人住在“冬天很冷,夏天熱得要命”的板房里,一住就是兩三年。2010年玉樹地震,在那個平均海拔3600米,高的地方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方,我們同事也是在臨時板房中一住就是三年。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別的機構早都已經結束任務離開了,你們的人卻能堅持那么久?
為什么你們十多年一直在堅持探索鄉村發展之道,而且失敗了還堅持,一次一次碰壁還在做?從2002年開始,我們從大涼山開始起步探索貧困村莊發展之路,但是大涼山鄉村探索沒達到預期。我們在汶川地震之后接著在民樂村做,在玉樹做,在雅安做,一直到今天我們探索出來一條鄉村發展之路。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次失敗,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支撐著我們。
為什么你們愿意冒那么大的風險?大家知道投資很難,風險也很大。而且,投資收益跟個人沒有什么關系,不會因為今年投資收益增加了幾個百分點,個人工資就相應增漲。但是投資虧損時,理事會的疑問、審計部門的質問都會如山一樣壓過來。所以很多基金會為了避免承擔風險,而不做投資。另外,2008年我們還嘗試建立社會企業,用企業的辦法解決社會問題。當時不用說政策沒有明確的說法,連社會企業這個概念都還沒聽說過,的確有一定的風險。
你們為什么要去冒這樣的風險?
其實上述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因為我們是一個“有理想”的團隊。

2015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發展到新階段,我們需要重新梳理、制定新的定位和戰略。當時,我們花了半天時間討論一個問題:如何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扶貧基金會這個團隊的特征?大家提出來20多個關鍵詞,包括創新、透明、發展、激情、服務、改變、陽光、堅持等等,但討論到最后,認同度最高的、達成共識的就是 “有理想”這三個字。其他的關鍵詞雖然也都很重要,但都不如“有理想”重要。
中國扶貧基金會理想演進的四個階段
什么叫有理想?基金會的理想是什么?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理想演進。
第一個階段:1989年至1999年,是創業階段。
由李先念、項南牽頭,一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辦了中國扶貧基金會。雖然沒有明確文字描述,但是從歷史文件里可以看到創辦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初衷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因為那些前輩發現,在建國40年后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生活還是很困難,他們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扶貧基金會應運而生。在這樣的初衷下,我們既有直接幫助貧困戶解決困難的水窖項目、安居工程、搬石造地等項目。也有投資項目引進及東西干部交流這樣本來是政府應該做的項目。
在這個階段,很多籌款、資源的動員都要依靠領導的影響和魅力。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推進,企業治理方式的變化,靠老領導個人影響力籌集和動員資源的方式遇到了困難。

第二階段,1999年至2005年,向青基會學習。
遇到困難怎么辦?要向真正優秀的基金會學習,真正靠項目、靠績效來贏得社會支持。因此當時的目標很明確,采取的是跟隨戰略,向青基會學習。因為當時全國人民都知道最好的公益項目是“希望工程”,最好的基金會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怎么追隨?既然“希望工程”是一個品牌項目,所以我們也要做品牌項目。這個階段,我們推出了三個品牌項目,分別是2001年的母嬰平安120,2002年的新長城助學項目,和2003年的緊急救援項目,一年推出一個品牌項目。這三個項目一直實施到今天。除了這三個品牌項目我們還受國務院扶貧辦委托,管理實施小額信貸項目。經過5年的時間,我們認識到我們永遠也變不成另一個“青基會”。我們的品牌項目也成不了另一個“希望工程”。但是正是在這個學習和追隨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第三個階段:做資助型國際基金會。
第一,隨著對公益的認識及與國際的交往,我們看到僅僅靠我們當時的少數幾個基金會能解決的社會問題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資助支持更多的伙伴加入到這個行列,讓他們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所以我們提出要做資助型基金會。
第二,我們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力的增長,中國一定要有在中國本土產生的國際NGO,所以我們要做國際化。當時機構發展采取的是雙戰略:資助戰略+國際戰略。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我們組建項目合作部推出了資助項目,支持公益伙伴。成立國際部,推進國際化項目。我們做的第一個資助項目就是江西省的社區規劃項目。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亞洲開發銀行和江西省扶貧辦拿出1000萬,通過招標方式支持7家NGO到江西做鄉村發展項目。這是中國的基金會第一次采用招標的方式做資助。這一時期還推出了愛心包裹、筑巢行動、國際救援項目。2008年,為了更好地推進項目,小額信貸項目進行轉制,成立了第一家社會企業——中和農信公司,今天中和農信公司已有4500名員工。善行者項目于2014年推出,目的是擴大影響,讓更多社會公眾參與。現在善行者已在4個城市落地。

第四個階段:2015年——至今。
到了2014年,我們又遇到新問題。項目越做越多,有增無減,團隊不堪重負。各個項目之間看似很獨立,沒有什么邏輯關系。當時的團隊產生了非常大的困惑:我們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機構?我們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所以有強烈的需求要我們重新梳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定位、戰略、理想和使命。
2015年年初,我們用了大約2個多月時間討論機構定位問題。在使命上,我們達成了新的共識,就是播善減貧,成就他人,讓善更有力量。讓“善更有力量”是一個比較級,不是一個確定的、量化的目標,它是無止境的,可以一直奮斗下去。在這樣的使命下,得出我們的戰略,打造以影響力為先導,現代慈善與公益創投為兩翼的國際公益平臺,國際公益平臺是延續了原來的國際戰略。我們把這個戰略稱為“一體兩翼戰略”。
如果說第二個階段是“追隨戰略,是求同,那么第三個階段我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做國際化,做資助型基金會,我們就是在求異,要做差別化。而無論是求同還是求異,都是要有對標的。到了第四個階段,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怎么能夠讓善更有力量,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以“有效”作為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理想是打造一種新型的公益組織,是一種既有基金會也有社會企業。能有效的回應社會問題的公益事業綜合體。

按照這個指導思想,第四個階段我們推出的項目,以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用企業的方法更有效就做社會企業,用其他方式更有效就用其他的方式。美麗鄉村和善品公社基本上是用企業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童伴媽媽項目源于貴州兩次留守兒童群體死亡。因痛心于留守兒童沒有安全保障,2016年我們下定決心做留守兒童項目。今天 “童伴媽媽”已在4省落地,為800多個村的10多萬兒童聘請了童伴媽媽。和童伴媽媽一樣,“中扶養老”項目和“頂梁柱”大病公益保險項目,也是為解決重大社會問題而設立的項目。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理想不是一塵不變的。是隨著機構的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不斷演化和升華的。
理想的內涵及價值
什么叫有理想?我認為“有理想”就是你的內心懷有一個足以讓你全力以赴的奮斗目標。而對于團隊而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有明確的文字描述,可傳遞、可傳播,你的團隊可以形成共識;
第二,足夠遠大,足以激動人心。今天定了明天就能實現的目標不能叫理想。
第三,令人信服,足以讓團隊認可。定得太高不符合實際情況,就得不到認同。大家不相信,就形不成力量;
第四、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一旦確定了,你(創始人,核心團隊)就要去履行,不能只說不做。只讓別人做,自己不做,那就是忽悠。一旦你的團隊認識到你在忽悠他,這個理想就蕩然無存。知易行難,最難的不是理想和使命的制定,而是行動。
我認為理想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聚集同道的旗幟;
二是定向的羅盤,在重重迷霧中找到方向不迷失;
三是堅守底線的標尺,受到誘惑的時候,很想犯錯誤的時候,不因為眼前的利益犧牲長遠的目標;
四是為團隊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理想和使命決定了基金會的來處和去處,決定了基金會的性格和特質,決定了基金會能否穿過重重迷霧,成功抵達一個又一個目標點。
實際上,知行合一,堅守理想非常不容易。古人認為只有大丈夫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就是說我們在順境的時候不能忘乎所以,被利益蒙蔽了雙眼而忘記理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能堅守理想克服困難堅持走下去。這也是有無理想的團隊最大的區別。沒有理想的團隊可能會有一時的輝煌,但有理想的團隊才能擁有未來!
但是任何團隊并不會因為有了理想就不再遇到困難、沒有障礙、沒有坎坷,我們在不同的時期還會面臨非常多的困難。
所以我送給要做“有理想的”基金會三句話:
當人們懷疑,我們選擇信任;
當人們抱怨,我們選擇行動;
當人們放棄,我們選擇堅持。
我們做小額信貸的時候,很少人相信我們貸給農民的款,農民會還;我們做善品公社的時候,很少人相信我們能把農民組織起來做出有品質的產品;我們做善行者的時候,很少人相信基金會能找到足夠愿意挑戰50公里的人。但是這些項目現在都做得特別好,蓬勃發展。
當發生留守兒童群體死亡事件的時候,整個社會都會輿論沸騰,但是大家往往只是止于發泄怨氣和批評,真正行動的人很少。如果我們碰到問題就僅僅是跟大家一樣抱怨,就不會有行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行動,才有機會解決問題。
做公益是非常難的。有時候,我們出于好心做好事但不被理解;有時候我們付出了努力,做了貢獻但不被認可;有時候我們付出了所有的能量去努力,但是事情得不到進展,沒有突破,甚至寸步不前。無數這樣的至暗時刻,有充分的理由讓我們放棄,但是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要放棄。真的放棄了,我們就輸了,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slogan:堅持,就會改變。能堅持是有理想團隊的重要特征。只有有理想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者非常順利的時候都不失去目標,一直堅持直至實現目標,達成理想。
今天的主題是“守一隅,照千里”,能堅守正是因為你內心有光明。守住那份光明,我們就一定會帶來改變!謝謝大家!
來源: CFF2008 作者:劉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