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網絡流行“梗”如同一陣陣來去迅猛的旋風。各類詞匯以驚人速度重構著當代人的語言體系,形成耳熟能詳的“網梗”。這既是技術賦權的產物,也是現代人精神世界的鏡像。當“玩梗”成為全民參與的社交儀式,我們需要穿透表象的狂歡,審視其背后的傳播邏輯與社會影響。
有研究顯示,在短視頻主導的“瞬時記憶”時代,不少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持續時長已縮短至8秒。“網梗”正是通過“語義壓縮”技術,將復雜情感與事件內核提煉為易記憶、可復制的符號模塊。
一些“網梗”的誕生與特定社會情緒有關。例如“內卷”一詞,精準地概括了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現狀,反映出人們在高壓環境下的焦慮和無奈。這類“梗”是人們對社會現實的一種直觀感受和表達,通過簡潔的詞語或形象的表述,將復雜社會問題濃縮其中。
用戶生成的內容構成“梗”傳播的核心動力。比如,根據英語“thank you(謝謝)”的諧音“栓Q”,網民自發創作出方言版、戲曲版、AI合成版等數十種演繹形式,使“梗”獲得持續生命力。
從內容上說,“網梗”通常攜帶一種圈層文化的“準入密碼”。Z世代以“尊嘟假嘟”等萌化表達消解嚴肅性,90后使用“破防了”表達情感共鳴。這些術語構成封閉的話語體系,利用“圈層黑話”完成群體身份確認。而諸如“塌房”等圈層專有詞匯,也可能隨著傳播的泛化而彌散至整個網絡空間。
從傳播形式上說,“網梗”稱得上“多模態傳播”——表情包、視頻剪輯、音樂混剪等形式的結合,使“梗”的傳播擴展至視覺、聽覺的復合體驗,極大地提升了“梗”的傳播效率。隨著傳播范圍的擴大和使用場景的增加,“梗”的含義可能會被豐富或延伸,甚至衍生出新的含義和表達方式。例如,“yyds(永遠的神)”最初用于形容某個領域的杰出人物或事物,后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表達對不同對象的高度贊揚。這種動態演變性使得“網梗”能夠適應不同的語境和用戶需求,延長其生命周期。
“網梗”以病毒式裂變,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般在網上形成“滾雪球效應”。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模仿、跟風、共鳴等心理機制起到關鍵作用。人們出于對新鮮事物的追逐、對社會共識的認同,或者單純的娛樂需求,紛紛加入到“梗”的傳播中。此外,互聯網的匿名性和開放性,讓用戶能夠更自由地創造和表達,為“網梗”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創意空間。
同時,短視頻平臺的流量邏輯深度介入傳播過程,使“熱梗”傳播呈現“人工+智能”的雙重加速。“蹭梗”也可以成為流量積累的良機,有助于大大提高視頻完播率、互動率。以“挖呀挖”童謠為例,視頻平臺播放量、完播率等帶來的獎勵機制促使創作者反復使用熱門BGM(背景音樂)。這種機制導致“梗”的傳播呈現這種形態——少數“頭部梗”占據大部分傳播資源,多數“新梗”迅速沉寂。
我們在享受“網梗”帶來的樂趣和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狂歡背后的文化空心化。過度依賴“梗”的表達正在侵蝕語言深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深度和語言素養。當“絕絕子”替代所有褒義詞,“我真的會謝”消解所有負面情緒,語言系統正經歷“功能性萎縮”。
這種“表達空心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尤為顯著,在教育界早已引發普遍討論與擔憂。網絡“梗”的泛濫正在摧毀語言表達的豐富性,致使青少年出現“語言貧乏癥”。更嚴重的是,像“雌競”“海王”等包含性別歧視的詞匯,正在對青少年的價值觀認知產生不良影響。
對抗“梗”帶來的語言貧瘠化,還要鼓勵“梗”與主流文化的創造性融合。通過樹立“梗文化”的“創作倫理”,建立創作者責任認證體系,遏制惡意“玩梗”。不僅如此,學校教育中也應增設“網絡語言辨析”等相關課程,培養青少年對“梗文化”的辯證認知。
網絡流行“梗”如同一面棱鏡,它既是網民的社交利器,也是價值消解的隱形推手。健康的網絡傳播生態,應當在技術創新、文化傳承與價值引導之間找到平衡支點,讓真誠表達充分釋放傳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