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上海等多地,由于墓地價格飛漲甚至超過房價,“陰宅”貴過“陽宅”,不少人無奈奔赴異地買墓。
“一墓難求”催生異地買墓
多數購買者和墓地經營者均表示,“一墓難求”是異地買墓的主因。記者走訪發現,以面積在2平方米左右的雙穴墓為例,在上海市區華亭某公墓的最低報價為6.5萬元,且低價墓都已售完,已經是“有價無市”。即便是異地買墓,“大眾墓”報價為42800元,銷售也十分緊俏。
囤地超標導致墓價飛漲
業內人士透露,異地買墓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城市墓價飛漲。經營性陵園墓地超高的利潤率超過銀行、地產,在資本市場也表現突出:靈山寶塔陵園的母公司——上市公司福成五豐的報告顯示,該陵園2014年上半年綜合毛利率高達80.61%;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生命、福壽園毛利率也多年超過80%。
經營性陵園墓地超高利潤率背后,還存在不少行業怪象:
“囤墓”。不少墓葬經營企業低成本囤有大量墓葬用地,但開發緩慢,從而實現邊囤邊賣。
“超標”。根據民政部的規定,埋葬骨灰的單人、雙人合葬墓占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米,但現實中卻不乏超標墓型。
買地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拿地”的低成本與“賣地”的高價格產生暴利。
從福成五豐財務數據中分析,其墓穴均價近兩年從2.84萬元漲至4.17萬元,漲幅接近150%。然而其拿地成本卻極低:一座墓穴只需花不到200元買地,售價卻至少要1萬元。
“不該讓異地購墓成為常態”是很多消費者的心聲。業內人士稱,主管部門應該根據相關經營性企業對陵園墓地的開發使用情況,依據稅務手段加強監管,多方面防止出現因“囤地”“超標”等導致的暴利問題出現。
相關報道
三成省份擬建平價墓
為了平抑市場價格,重慶市正在建設公益性公墓。去年11月,重慶首個大型城市公益性公墓——崇興生命紀念園一期工程已經建成,向市民提供了1400個墓位,這也是全國首個省級城市公益性公墓建成并對外服務。該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稱,未來5年,重慶將提供30萬個墓位,單個墓位最高價為不超過1.5萬元,滿足主城區中低收入群眾10年的安葬需求。
目前,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試點工作已經從陜西、遼寧逐步擴展到全國近1/3省份,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已成趨勢。3月25日發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 (2014~2015)》提到,全國許多地區的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作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大舉措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