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昨日發布明年假期安排通知,2015年春節假期為2月18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7天。也就是從除夕到初六放假,初七開始上班。這意味著除夕被“踢”出法定假日后時隔一年再次回歸。
七成受訪者希望除夕放假
作為傳統節日,除夕經歷了從法定假日中設置、剔除、恢復的過程。
2008年以前,春節假期均是從初一開始,2008年改成從除夕放到初六。201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將除夕排除在七天法定假日之外。“除夕不放假”一時成為熱議話題。
本次春節假期的調整被認為是基于民意調查后的權衡。12月7日,受有關部門和單位委托,中國人民大學調查中心對春節法定節假日安排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在新浪、搜狐等多家網站開展的調查問卷,七成以上網友認為3天的法定假日應包括除夕。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2007年到2008年間的調整同樣經過了民意測驗。當時顯示贊成把除夕放假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人數占到了投票人數的75%。
不放假致除夕變成了隱形福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夕放假與否的反復變動折射的是眾口難調的節假日安排辦法。
按照2007年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公共節假日共11天,分別是元旦1天、春節3天、清明節1天、勞動節1天、端午節1天、中秋節1天、國慶節3天。春節、國慶通過調休形成7天長假。頻繁調休、甚至導致節后必須連續上9天班的結果受到詬病。在此情況下,2013年底國家假日辦調整放假安排。相較2013年,2014年放假安排減少了很多挪假式安排和調休,但卻將除夕“踢”出春節法定節日之列。
對于2014年除夕不再放假,有關專家曾解讀認為,很多單位其實從大年三十開始自行給員工放假了,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隱形”福利。
毛壽龍認為,由于春節假期總天數不變,只不過往前挪了一天或者是往后錯了一天,調整意義不大。事實上,農民工并不是很關心是除夕還是正月初一放假,對于本地市民來說,哪天放假也并不是特別重要,真正有影響的是異地就業的企事業單位員工。
靈活假期漸行漸近
除夕放假與否的爭論只是假日難題的一個折射,曾經的全國假日辦每一次安排幾乎都引發公眾吐槽。輿論認為,無論是增加黃金周假期還是延長放假時間,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重點在于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毛壽龍表示,目前情況下,帶薪休假制度難以切實得到落實,應鼓勵各企業或公司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靈活的假期,以滿足員工個性化的假日需求,盡量避免國家法定假日安排反復改變。
事實上,國務院9月公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中小學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這被視為假期靈活安排的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