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營業執照、出國護照,取個稅發票……以前辦這些事,需要提供很多證明,跑很多部門,等較長時間才能辦妥。現在在武漢,這些事項辦理能夠做到“立等可取”,甚至20分鐘可以一次辦好兩件事。
2015年8月,武漢被納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復武漢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此后,武漢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重點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3大產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發展、科技金融結合、創新治理機制等重點領域改革探索,推出了110多項改革舉措,激活了創新發展新動能。
制度創新激發新效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武漢現有89所高校、科研院所121家,院士68名,科研實力和科教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如何更好地把這些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把“第一動力”變成現實生產力?關鍵在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
2012年,武漢出臺“黃金十條”,在全國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轉化收益“三七開”,個人和團隊可得70%,并允許教師離崗創業、大學生休學創業等。在“黃金十條”的推動下,華中科技大學“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等一批重大成果轉化走向市場,并推動了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改,將過去需要報財政部、教育部等部委審批的高校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下放到高校。
去年,武漢又推出“新黃金十條”,支持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發明人及團隊,與高校共同申請新的知識產權。既有成果可按“三七開”重新分割確權。個人及團隊占70%以上,最高可達99%,并可對成果實施自主轉化。
武漢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榮凱表示,“新黃金十條”解決的是成果轉化的確權問題,將成果從源頭上量化到個人,科技人員成為“大股東”,將更深層激發其持續創新。
為進一步打破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堅冰,去年8月,武漢市創造性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局,采取“虛擬機構、實體運作”,深挖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礦”,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與資本、企業的精準對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1年多來,該局先后舉行了10場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簽約項目449個,簽約金額457.8億元。
此外,武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審批模式;圍繞降低科創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成本,深入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激發了市場和企業的活力。
引才創新積蓄新智能
發展靠創新驅動,創新要靠人才。武漢積極打通創新鏈與人才鏈通道,增強城市人才“磁石效應”。
積極探索“大學+”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校友經濟。武漢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四大資智聚漢工程”。2017年以來,組織開展了13場校友資智回漢活動,校友累計投資340多個項目,總投資15700億元;留漢大學生68萬人,新落戶大學生26.3萬人。
陳東升、雷軍、董明珠、陳宗年、汪潮涌……杰出校友帶回來的,不僅僅是投資大單,更是無法估量的人才集聚效應。
強化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集聚,武漢實施城市合伙人計劃、黃鶴英才計劃等人才工程。截至目前,通過柔性方式集聚外籍外地院士45名,產生“城市合伙人”116名、黃鶴英才計劃人才1801名。目前,城市合伙人在武漢創辦企業144家。
深化外籍人才便利化服務改革。突破外籍高層次人才居留時間限制,直接簽發5年居留許可,啟用外國人服務單一窗口,搭建外籍人才服務審批共享平臺,打造外籍人才申辦永久居留直通車。
為更好發揮這些人才的作用,武漢積極搭建多層次創新平臺,增強協同創新合力。整合央地科技資源,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精密重力測量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聚焦協同創新,組建15家工業技術研究院,累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58項,孵化企業338家。聚焦“雙創”,構建全鏈條雙創體系,建成國家級雙創基地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31家、眾創空間55個,在孵企業1.2萬余家。目前,全市有各類創新平臺1757家,其中國家級116家。
產業創新激活新動能
9月26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開幕。開幕現場舉辦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項目簽約活動,共簽約項目22個,簽約金額506億元。簽約項目涉及低軌衛星導航系統、商業火箭研發、衛星生產制造、航天新材料研發等多個領域。
“我們看重的是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產業基礎和這里的人才優勢。”馭龍科技首席運營官羅毅說,作為國內擁有自主研制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民營企業,馭龍科技商業火箭研發生產基地項目是當日簽約的重要成果之一。
依托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武漢正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強化創新空間支撐。從國家存儲器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從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到航天產業,依托四大國家基地建設,武漢抓住產業創新的“牛鼻子”,構建四大產業生態圈,孕育動能轉換新引擎。目前,四大基地吸引投資超過4000億元。
產業升級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武漢積極打通創新鏈與資金鏈通道,為企業創新投入插上“金翅膀”。發展新金融模式、新金融產品,探索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到今年6月底,共支持科創企業101戶,投貸聯動貸款余額8.9億元,對應投資總額34.1億元;建立符合科創企業需求的資本市場體系。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設立專門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板”“青創板”和“海創板”,累計成交額達183.86億元,實現融資金額857.52億元;深化財政專項資金基金化改革,采取“1+N”模式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目前,全市財政累計向引導基金注資165億元。
近年來,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既抓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又抓新興產業發展,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2017年,武漢實現了“兩個70%”: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達73.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0.8%。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8.4件,比2015年增長50%。
武漢關鍵領域改革的逐步突破,也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可借鑒的改革成果。投貸聯動得到科創企業的廣泛歡迎,“三辦”改革、外國人服務單一窗口被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知識產權“三審合一”審判機制改革、知識產權案件跨區域審理、股權交易市場設置科技創新專板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