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川,這是2008年北汽集團設立零部件板塊時,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起的名字,寓意深遠。
憶往昔,初創時的北京海納川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納川”)僅有十幾家所屬企業、31億元的銷售額;看今朝,海納川已壯大到兩萬多名員工、生產基地遍布海內外、銷售額更是超過500億元……十年來,海納川真正做到了“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017年,海納川實現營業收入512億元,利潤同比增長8%,這是海納川交出的成績單。據海納川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許小江介紹,今年,海納川營業收入要確保550億,奮斗600億。同時,在2018年及更遠的未來,海納川會有更多、更大的國際并購和合資合作項目。
1月25日,海納川公司總經理陳寶與海斯坦普集團執行董事長Francisco J. Riberas簽署合資合作協議,海納川與海斯坦普將合資組建“輕量化”汽車零部件公司,為京津冀地區的各大OEM,以及北汽集團自主、合資品牌配套提供高強鋼熱成型、自動化激光焊接的零部件產品。
站在新起點上,海納川將在北汽“集團化2.0”戰略的帶動下,博弈新藍海,再創新輝煌。
北汽“背書”蝶變躍升
2008年1月,伴隨著北汽集團“走集團化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海納川公司應運而生。北汽集團“背書”為海納川發展提供了巨大優勢。十年來,在無數次整零協同開發中,海納川為北汽集團自主、合資品牌提供質量優良的零部件產品,自身也得到了成長,其業務范圍已擴至車身、內外飾、電子電器、底盤、傳動等眾多領域,同時正在積極拓展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新業務,并在這些領域擁有較為成熟的技術。
零部件產業是北汽集團發展汽車全產業鏈服務能力、實現向制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轉型的戰略板塊。根據海納川“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海納川形成在全球有競爭力的業務板塊,在2~3個細分市場成為全球的領導者,初步形成一個具有國際化管理體系全球性的零部件企業集團。
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海納川將通過大力推進自主研發,在關鍵技術領域展開國際并購,加大國際、國內合作力度等系列舉措,謀求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新蛻變和新躍升。
國際化戰略礪行致遠
10年間,海納川堅持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取得了豐碩成果,包括技術、渠道、市場、人才……2011年,海納川收購全球第二大天窗企業荷蘭英納法集團之后。短短5年,英納法公司的年銷售額從收購的3.95億歐元,增長到11.3億歐元,從收購前的8個工廠、300多項專利,發展為在全球擁有15個工廠,600多項專利。收購英納法,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海納川的產品線,加強了研發能力、營銷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而且邁出了海納川國際化征程的第一步,造就了一支國際化的人才團隊。
海納川大力支持英納法中國區發展,讓英納法強大的汽車天窗研發力量在中國“落地生根”,在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中國區銷售收入占全球業務的三分之一,成為英納法全球業務增長最強力的引擎。2017年,英納法中國研發部承擔了謳歌TLX、捷豹X760、沃爾沃全新一代XC60、寶馬新1系等關鍵客戶的天窗項目;推出了首個自主開發平臺化天窗項目的產品—吉利博越NL-3A;量產了首個英納法中國研發部設計制造,為日產高端品牌英菲尼迪QX50車型全球供貨的全景天窗;中國區電氣團隊還自主開發了英納法全球第一款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天窗控制模塊;在上海總部和北京工廠,分別建立了兩個世界一流的研發實驗室……“英納法中國區將在目前研發力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研發隊伍,成為全球研發體系的中堅力量”,英納法中國區CEO高玉清表示。
2017年,海納川的國際化發展步伐再次加快。旗下上市公司渤海汽車公司收購了德國TRIMET汽車公司75%的股份。該公司多年來為戴姆勒、寶馬、奧迪、大眾、沃爾沃等品牌,提供鋁合金零部件的開發與生產服務,擁有領先的研發及制造能力。海納川大力支持渤海汽車公司發展,將進一步豐富輕量化零部件產品序列,提升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大力拓展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輕量化零部件市場。
海納川人并沒有停止發展步伐,已經與海拉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將現有合作的產品范圍擴大到電子類產品中;與麥格納公司將合資成立門模塊企業;與海斯坦普合資成立激光裝焊、高強度鋼熱成型的輕量化車身模塊生產企業……海納川公司還將在國際并購上展開系列舉措、與國際國內合作伙伴深化合作,進一步豐富企業的產品體系,拓展全球汽車零部件市場。
技術強企博弈藍海
“海納川要加強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建立高水平的自主研發體系。”徐和誼指示海納川要堅持走“技術強企”的道路。
建立之初,海納川就積極推動合資企業建立本土化的研發中心,要求合作方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聯手拓展市場。2016年,海納川技術中心成立并發布了海納川零部件產業研發戰略規劃,提出“引領駕乘科技,共享人車未來,以技術創新推動海納川成為一流的汽車零部件公司”的研發愿景。目前海納川技術中心已成為北京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市級企業科技研究開發機構。
截止目前,海納川已經擁有以英納法天窗為代表的全球化研發體系、以渤海活塞為代表的國家級研發中心、以北汽模塑為代表的省級研發中心……此外,海納川海拉、延鋒海納川等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兩級研發隊伍數量超過千人。
零部件模塊能力的提升,為自主品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納川17家所屬企業為北汽“越野世家”BJ40、BJ80系列車型,配套提供了車身、內飾、座椅等模塊化產品的同步研發和制造支持。為BJ80越野車最新開發的輕量化主減速器順利通過耐久測試,比傳統產品減重19%,降低噪聲3%以上……;2017年北汽集團吹響向全面新能源化前進的號角,在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品牌首款量產車型——LITE上,海納川提供了內外飾、線束、空調、車燈、底盤、車身、安全件等八大類產品的同步研發,為北汽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助力。
海納川圍繞“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及網聯化”技術趨勢,還展開系列前瞻性布局。以智能駕駛系統為主要方向,開展L2級駕駛輔助系統量產開發,與國內頂尖院所合作預研L3級自動駕駛系統,著力攻關多傳感器感知及融合的關鍵技術。根據新能源汽車需求,布局“電驅傳動系統、底盤電動系統、電動化熱循環系統”關鍵零部件。通過復合材料替代、結構設計和工藝優化,提供系統的輕量化解決方案。海納川人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加速前進,適應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時代要求,實現產品和技術儲備上的全新升級,博弈新藍海。
管理創新 國際接軌
“資本紐帶培育動能”——2015年,“渤海活塞”國有股權劃撥以來,海納川精心培育企業發展的“資本動能”,把自身成熟業務、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平臺,實現由活塞、專用數控機床制造企業,到綜合性的零部件企業——渤海汽車公司的轉變。公司向9家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資金16.92億元,以上市公司為主體展開國際并購、合作,為后續系列戰略性舉措的落地奠定基礎。
“管理體系 國際接軌”——為了做好海外企業管理,加快中外企業文化、管理方式的深度融合,海納川在管理、財務、審計等多方面展開系列境內外人才崗位交流。海納川英納法總部、歐洲各大工廠成為了國際化高端人才海外培養基地,每年選派大批業務骨干去海外交流學習,在東西方思維碰撞、融合中,海納川積累了大量的國際化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批適應國際化的人才隊伍。
“強化管理 提升能力”——在對近60家所屬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管理中,海納川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以及公司治理、重大事項決策、派出人員管理辦法,運營、財務、市場、人力資源等部門全面參與對下屬企業的趨勢管控……海納川整合與延鋒成立的四家合資公司、7個工廠,實行平臺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將延鋒海納川平臺打造成旗下“百億”級強企;泰安啟程在成為海納川所屬企業之前,一度面臨虧損,海納川通過派駐總經理,調整經營方向、規范運營管理、精益深度挖潛,使企業短短兩年內扭虧為盈,成為年盈利數千萬元的企業。
隨著企業的飛速發展和實力的深厚積淀,海納川人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更多承擔零部件企業職責。海納川大力踐行外部市場發展戰略,2017年,約30%的銷售來自北汽集團以外市場。公司在北京、天津、滄州、鎮江、廣州、景德鎮、株洲、重慶等地建立了9個零部件產業園,吸引優秀零部件企業入駐,為集團內外整車企業提供近距離配套保障服務。
在黨的精神指引下,在以集團化、創新化、國際化為戰略引領下,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海納川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必能乘勢而上,實現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