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長城汽車在新能源領域動作連連,先是1月12日在奧地利成立主攻新能源關鍵技術研發的長城汽車歐洲研發中心,再是于16日曝出旗下全新電動SUV——歐拉iQ5的工信部申報圖。從這一系列的發力中可以看出,在新能源領域患有“拖延癥”的長城這一次也許是真的著急了。
幾天前剛剛正式成立的歐洲研發中心是長城汽車繼日本、美國之后,在海外建設的又一技術研發中心。據悉,該中心主要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開展工作,初期重點是新能源驅動電機、控制器產品的研發等。
目前,一支在驅動電機和控制器領域經驗豐富的國際化研發團隊已在研發中心開展工作,而未來長城還將聘用當地150名專業技術人才,預計到2020年前投資將突破2000萬歐元。
相比歐洲研發中心的成立,歐拉iQ5的出現似乎更在意料之外。早在2009年,長城就曾推出過一款名為歐拉的小型純電動汽車,但在當年的上海車展亮相后也就再無下文,而后的2013年,長城又在北京車展上展出了歐拉2代電動車,不過依舊未能實現量產。
雖然這一次曝光的歐拉iQ5與之前的歐拉同名,但卻只是在中文名上的沿用而已。相比之前的車型名稱,現在的歐拉(ORA)已單獨成為長城旗下的全新電動車品牌,而從iQ5的外觀來看,該車也與哈弗和WEY品牌的車型有著完全不同的設計。
之所以說歐拉iQ5的出現有些出人意料,是因為在此前長城公布的2018年新車計劃中對該車并未提及,雖然純電動SUV車型WEY P8幾乎已鐵定將在今年推出,但對于新品牌歐拉,長城卻只字未提。
至于目前已有的新能源車型,長城與其它幾大自主品牌相比的確差距不小。包括吉利、長安、榮威等一線自主品牌都有著比較成熟的新能源車型在售,而像北汽、江淮和比亞迪這些新能源領域的“特長生”,旗下更是布局著多款熱銷純電動車型。反觀長城,卻只有長城品牌下的一款C30新能源在售,但從產品力和市場占有率來看,也早就脫離了主流市場行列。
雖然長城遲遲沒有像樣的新能源汽車推出,但其實長城從2006年開始,就陸續推出了歐拉、精靈EV、哈弗強混、長城V80 PHEV、長城C20R EV等多款新能源車型,但由于對“聚焦戰略”的堅決貫徹和董事長魏建軍對于新能源汽車不置可否的態度,甚至在2016年還發出
“新能源不環保”的論調,讓長城在新能源上的腳步越邁越小。
可正所謂DEADLINE是人類第一生產力,人往往都是被逼到最后時刻才能完成任務。對于現在的車企而言,雙積分政策就是在新能源汽車上的DEADLINE。
從2017年開始,長城開始積極地為了應對雙積分政策而布局新能源。去年7月,長城以增資入股的方式獲得河北御捷車業有限公司25%的股權,以滿足長城在新能源方面的需求。根據合資協議的內容,河北御捷的燃料消耗量正積分將全部直接轉讓給長城汽車,并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在新能源汽車正積分方面,河北御捷承諾“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向長城汽車公司出售”。
雙積分政策對于積分的轉讓有明確要求,持股25%是判定關聯企業的最低標準,而長城入股河北御捷的比重剛好是25%,這其中的目的不言自明。
此外,2017年度最糾結的車企聯姻大戲——長城寶馬合資一事或許也是長城面對雙積分臨近所做出的另一反應。從長城發出的澄清公告來看,雙方分別在2016年4月18日和2017年2月21日簽署了“關于探討和開發純電動汽車和傳統動力汽車可行性的保密協議”,以及“關于對MINI品牌汽車合作的可行性進行探討和評估的協議”,由此不難看出,長城積極與寶馬尋求合資也是考慮到這將對長城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有所幫助,但可惜的是,最后由于寶馬方面的不積極導致合資談判進入了停擺狀態。
聚焦戰略讓長城汽車在SUV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快速躋身一線自主品牌行列,但聚焦戰略也長城在面臨雙積分政策壓力時顯得有些手忙腳亂。2018年,隨著雙積分政策進入“試運營”階段,長城在新能源上的腳步也逐漸加快。“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相信等到雙積分政策正式實施之日,長城能夠找到應對的辦法,但發展新能源汽車幾乎已是中國乃至全球車企都不得不面臨的轉型,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在“DEADLINE”前交差,當新能源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時,長城恐怕將面臨比雙積分更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