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王國信/文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所謂的“謹慎”,一方面指規避風險,另一方面則是指抓住機會。從汽車行業的發展來看,2017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預期并不是太好。究其緣由,主要在于購置稅減半政策在2016年下半年提前消化了需求,行業對2017年中國車市的表現整體看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17年的增長在5%左右。
然而,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2017年傳統汽車制造業即便僅有5%的增速,依然意味著巨大的機遇。首先,即便中國汽車增速已經降低到5%,這依然是雄踞全球市場的增速。對于企業來說,5%的增速仍然可以提供可觀的業績增長,特別是對于一些結構良好的汽車集團,業績的穩健增長已是毫無意外。比如上汽集團、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等都具有十足潛力。而一些穩健和具有核心技術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與之類似,依然可以成為不錯的選擇。
一些習慣于“激進”和成倍增長的投資者,認為汽車業作為傳統行業過于“穩健”。然而,在2016年,小康股份的上市使得汽車行業增加了三位十億元級富翁,而同時有幸“打新”成功的投資者,也收獲了超過20個漲停。“打新”要靠運氣,而投資則依靠“策略”和“遠見”。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中,我們要尋求到具有投資潛力的企業,就必須順應誕生這種企業的趨勢。
如果拋開“全品類”的汽車集團,要想在傳統的汽車行業中尋找到一些深具投資潛力的企業,可能比較難,但需要把握的投資方向是比較清楚的。
第一、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這在汽車行業是一個老話題,但近幾年來動作很少。特別是一汽集團的整體上市,在2016年不惜違約延遲,在2017年它會不會有動作?此外,央企之間的兼并還在繼續,一汽、東風之間的合并傳聞也不間斷,未來是否有可能會突如其來的進行?這兩條長線是一個長久的投資脈絡,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汽上市跳票已久,未來投資堪憂。
第二、沾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使得整個行業出現諸多概念股,在傳統汽車集團中,這個概念成為不了推動股價上漲的“概念”——因為其業務龐大。那如何掘金呢?從2016年新能源汽車概念的表現和實際業績來看,動力電池已經成為汽車行業最熱門的領域。而零部件企業造車(新能源汽車)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造車”并不指乘用車,而是物流車等細分品類,但前者由于難度大,被認為是危險地帶。
第三、核心技術開拓者。不管從哪一個時代來看,對核心技術的掌握都可以讓企業成為該行業的佼佼者甚至王者。汽車行業發展到今天這種階段,技術的開發已經進入“搶占未來制高點”的新階段——未來汽車技術主要集中在智能駕駛、自動駕駛,以及車聯網方面。而掌握這些技術的企業在如今已經有很大的市場。比如一些做BMS、芯片、傳感器的公司,還有在車聯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公司。但存在的問題是,這些技術目前真假難辨,很容易被忽悠。
第四、跨國收購得“寶貝”。企業發展自身能力還不夠,那怎么辦?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方式給很多企業以啟示。在國外,有不少企業因為資金、市場等問題進入發展困難期,在近幾年有不少企業通過走出去收購的方式實現了快速發展。未來中資企業的收購還將繼續進行,一些公司在收購完成后獲得新市場將是大概率機會,而這將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除了這四條主線,還要指出的是,在上市公司之外,一些新創公司的股權也可能成為2017年投資的另一個大趨勢所在。自2015年以來,汽車行業新創公司接二連三的出現,在汽車金融、汽車服務、汽車銷售、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都有不少的項目,這些項目有些具有不錯的成長前景,對于手握重金的投資者來說,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汽車行業正進入一個“創業周期”,新技術的變革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使得行業的變革加速進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隱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對于善于捕捉機會的人來說,這將是一個絕好的時代。而在雞年,也會是一個“雞”不可失的投資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