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美投資協定的談判進入最后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的股比限制解除不解除?怎樣解除?正在成為焦點問題。筆者一直不贊成貿然放開股比限制,被媒體歸類于汽車行業利益的保守派。最近,筆者仔細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發現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汽車行業利益,而是國家的根本利益。
如果汽車生產企業的合資股比限制放開,市場規模和車價不會有明顯變化,國家稅收不會有影響,就業也不會有大的變化。但參與合資的中資汽車生產企業利益受損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品牌的乘用車企業也會受到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原本相對公平的市場競爭局勢會改變,外商獨資或控股的企業可能啟用不正當競爭手段。中國品牌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和裝備、材料制造企業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對中國品牌供應商采購日漸增加的趨勢會被逆轉。
這些姑且不論,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將嚴重遲滯,科技創新會受到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可能受到威脅,國民經濟發展也可能有明顯影響。
關于制造業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內涵很豐富,其中最核心的是發展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如果對等合資的整車制造企業變為外商獨資或控股,獨立研發能力建設將被中止,大多數企業將回歸到單純的組裝狀態,這些企業的轉型升級將被逆轉。同時,對中國品牌汽車零部件及高端裝備、高端材料的采購會明顯倒退,對汽車零部件、機械制造、電子、機器人、鋼鐵、有色、紡織等產業的轉型升級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包括近年來發展勢頭很好的汽車機床設備、工業機器人、高級鋼材鋁材。對與產品制造相關的工廠建設材料、設施,研發試驗儀器設備也會有同樣的影響。
關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最根本的拉動力是需求。為滿足不斷提高的市場需求和不斷加嚴的法規要求,汽車產業的技術更新速度在制造業各產業中是比較快的。而新技術的來源一直是合資整車制造企業中外雙方博弈的焦點。在中方的努力下,三十年來,合資整車企業已經由單純依靠外方提供技術轉向外方提供和當地資源(包括企業自身研發和在中國外包研究)并重。如果股比限制放開,整車企業由外資控制,其技術來源勢必轉回到利用外國資源為主,對中國技術(包括企業內、外)的需求必定降為次要、從屬地位。近年來初露端倪的中國主導的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新蓬勃發展的局面就會夭折,變成外國技術主導發展,中國創新為外國品牌服務,甚至拾遺補缺的局面。當然,股比限制放開后,中資(包括國有和民營)不會在整車領域全軍覆沒,還會在商用車和低檔乘用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總市場份額占30~40%。但技術創新更活躍的中高檔乘用車領域勢必全部由外資控制,對汽車產業及與汽車相關各產業的技術創新必將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關于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依筆者外行之見,經濟安全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產業的投資發展,如1989年的西方制載曾嚴重影響東風神龍項目的發展;二是中國汽車產業對外國高端裝備、核心部件和關鍵材料的依賴。由于中國汽車產業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所以目前對外國高端裝備、核心部件和關鍵材料的依存度是很高的。又由于中國汽車產業已達到超過全球四分之一的巨大規模,前述三方面的短板正在迅速補齊中,中國汽車產業的安全形勢正在好轉。如果股比限制放開,這一趨勢也會被逆轉,對中國的經濟安全不利。關于國防安全,也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在軍隊現代化進程中,車輛已不單是交通運輸工具,戰術車輛已成為作戰單元,其技術安全的重要性甚于以往。二是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大大削弱了軍用車輛的軍民共用發展的產業基礎,不利于軍用車輛的發展。雖然我國堅持和平崛起的戰略,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難保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峽不會出現意外,1989年的西方制裁局面不會再現。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見汽車產業不是一般加工制造業,取消股比限制的影響絕不限于汽車產業本身,而是會對國家的發展產生全局性的影響。筆者也曾參加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中美和中歐談判,感覺到西方大國在談判中準備充分、研究分析深入、實力強大,對我方的要價切中我方要害。對方盯死股比問題,正好說明此問題的重要,切不可等閑視之。萬望政府有關部門在談判中慎重考慮,謹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