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中國首屆中小學生用眼論壇落下帷幕,全國各地的數十位專家、領導及優秀企業代表齊聚寧波,共同探討信息化時代的有效護眼對策。在圓桌論壇上,中科院軟件中心教育醫療事業部總經理姚從洲圍繞“互聯網時代,如何平衡學習與青少年視力保護”的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站在未來看現在 近視防治應轉換視角
教育是陪伴人類始終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教育也會涌現出新的形式。
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出現,使數據變成了有價值的資產,人們由此走入“信息化時代”。放到教育層面來說,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去提升效率、優化結果,以適應新的需求也是教育行業升級變革的必行之路。
站在教育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起點看向未來,必定會發現許多問題,其中就包括損害青少年視力健康的可能性。但若要因此一昧地去“堵”是堵不上的,不如轉堵為疏,轉換視角站在未來看今天,思考降低青少年近視率是否只有將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放緩這一條解決對策。
直擊近視根源 AI技術推動教育減負
國內較為封閉的教育體系使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少數學校,中小學生升學壓力因此日益提升,反應在現實中的直接問題就是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和疲勞學習帶來的近視發生率提升。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育以后會越來越細化、細分,從而直接提高我們的教育效率和水平,直指教育負擔過重的近視根源,降低青少年近視率。

中國應試教育體系內巨大的升學壓力
在落地層面,未來教育可通過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診斷,針對每一個學生,提出個性化的教育方案。老師在布置日常作業時,也不再是全班同一個內容,而是經由AI系統提供契合每一個學生學習情況和接受程度的定制化練習,實現“因材施教”。
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教育更加社會化、網絡化、終端化。在此趨勢下,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打破,隨時隨地的學習與信息獲取成為可能,固化的優質教育資源也因此打開一個與偏遠不發達地區互聯互通的“窗口”,實現“有教無類”。
此外,隨著圖像識別技術、大數據技術、AR技術的涌現,未來的電子產品或許在使用過程中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情緒識別、動眼識別、疲勞度識別,并通過識別反饋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長,并敦促學生去休息、活動。
目前,電子墨水屏等護眼技術已經被廣泛使用,在硬件層面也可以解決電子產品的頻閃問題、藍光問題、背光問題等等,從軟件到硬件層面有效預防青少年近視率提升,以達到“全方位護眼”。
總的來說,我們無法阻擋教育的信息化趨勢,但卻可以通過對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和研發去更好地利用未來的科技手段為教育服務,從而平穩度過目前的近視高發階段,最終將近視率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與近視防治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