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被稱為“馬蹄蓮”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是國內最大的綠色仿生建筑,加上獨特的造型成為武漢新的地標建筑。記者周超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13日訊 如何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興產業集群。”1月10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講述光谷經驗。
這是半年的時間內,光谷第三次到京作全國典型發言。前兩次分別是2018年7月中國高新區30周年媒體見面會、2018年12月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分享從“一束光”到“一座創新城”的蝶變,在產業、機制等領域給出了可供全國借鑒的答案。
半年3次到京作全國典型發言,為什么是光谷?光谷做對了什么?
定力:從一根光纖到全國半壁產業規模

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里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被稱為“馬蹄蓮”)和華為武漢研究所。記者周超 攝
芯片,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芯聲”,集成電路產業,正在成為各大城市的共同選擇。
去年底,湖北省委勾畫出以“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和產業發展戰略布局。
這進一步凸顯了武漢的使命與擔當。市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說:“這是武漢的‘芯’起點。”
上月,中國首款32層三維閃存芯片,以及內含該芯片的紫光指紋安全U盤、網絡機頂盒等,亮相中國半導體博覽會,該芯片在光谷國家存儲器基地大規模量產,指日可待。
是光谷“撞”上了風口?抑或是光谷“守”在了風口?
8年“時間差”或能說明問題。

中國光谷金融港 記者周超 攝
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頒布實施,部署今后10年產業戰略,決定了首個主攻對象為存儲芯片。但在那之前,被稱作“工業糧食”的芯片,在武漢已默默研制8年,2006年武漢新芯即在光谷誕生。
又等了10年,2016年,國家存儲器基地在光谷開工,武漢有了嶄新的使命和擔當。
風口的背后,光谷11年追“芯”不變。從2006至今,央地政府持續大手筆投入武漢新芯,集成電路產業投資資金密集、周期長,2017年,這家持續虧損的企業終扭虧。
而這背后,是光谷30年的長期播種。集成電路11年,生物醫藥10年,光電子30年,做一個成一個,2013年以來,光谷幾乎每年誕生一個千億產業,每一屆管理者都共同認可——發展產業需要戰略定力,不能朝三暮四、左顧右盼。
在上月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上,因占全國產業規模半壁江山的光電子等高新產業由東湖高新區培育獲點贊。
曾幾何時,不下10個城市出臺過發展光電產業、建設“光谷”的規劃。但東湖高新區咬定光電產業這個“垛口”沖鋒,20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3000多位教授,近萬名科技人員及大批工廠企業,創新為一根纖細的光纖不斷賦能。直到國內最大的光纖光纜、光通信、光電器件等紛紛形成。
創新:代表國家參與科技競爭

中國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園(光谷軟件園) 記者周超 攝
1月8日,2018年國家科技獎揭曉。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的“長飛光纖光纜技術創新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類別為“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組”。這也讓長飛成為中國光通信行業唯一一家三次獲得該獎項的企業。
一個工程能為成果源源不斷地涌現提供肥沃的土壤,該獎項類別說明,30年持續創新的長飛,創新已躍升至“系統工程”級。
另外,光谷企業武大吉奧第六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光迅科技蟬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國家創新的舞臺上,光谷為何成為常客?

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 記者周超 攝
1月10日,東湖高新區就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典型交流發言,從某種程度上回答了上述問題。
武大吉奧參與的“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項目,為了不受制于他人,13年系統突破了精準、快速、穩健的北斗位置服務核心關鍵技術;光迅科技參與的“集成化寬頻帶光發射器件與模塊”,攻克了支撐“寬帶中國”等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技術,實現了激光器等光電子器件的自主可控,保障我國信息安全和國防戰略安全;長飛30年創新,實現了從“追隨者”到“領軍者”的完美蛻變。
在光谷,還有更多從“0”到“1”的創新正在發生——
國內首臺2萬瓦光纖激光器,打破國外高功率激光器技術壟斷;紅外探測器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標志著我國紅外熱傳像技術已與美國、法國共同站在世界第一梯隊……
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等肩負國家使命的中心相繼落子光谷,一個“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正在加快形成。
據悉,東湖高新區正在加快打造一批產業創新聯合體,進一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重大創新突破和科創成果轉化應用,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引領:為全國輸出一批可復制的經驗

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里的海康威視辦公樓 記者周超 攝
1月3日,中國(武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位于光谷的自貿區武漢片區啟動,一系列新的大膽創新,將在那里發生。
在那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政務改革、國地稅一窗通辦、無申請退稅、先出區后報關、先放行后改單等5項創新成果,已在光谷率先形成,并通過國家層面推廣。
上月,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上,光谷經驗多次被點贊,如“黃金十條”在內的機制創新,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科技生產力;光谷在比利時建設的中比科技園,成為我國高新區在海外建設科研中心、科技園區的典范。
30年,從個體可復制經驗,到國家高新區升級,光谷一直在向全國輸出特有的經驗——
最開始,是“跟上趟”。1985年,高新區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光谷1991年進入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中國光谷公共服務中心 記者 周超 攝
很快,光谷就開始引領。2001年,科技部在武漢召開工作會,提出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這場從光谷發端、圍繞技術創新的價值鏈升級,在全國影響深遠。
從主要依靠優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資向更加注重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培育內生動力轉變,從產業發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轉變,從注重硬環境建設向注重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和提供優質服務的軟環境轉變,光谷顯然是其中翹楚。
“轉方式、調結構、轉型升級,國家高新區能否轉得過去,決定了全國能否轉得過去”,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處高級工程師余志海說,當下,國家高新區迎來第三次創業浪潮,168家國家高新區發展并不同步,而光谷已率先步入了第三次創業初期,光谷不斷誕生新動能、新興產業和新生產方式,將引領下一輪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記者李佳 潘露 通訊員丁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