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日,“臺灣青年看武漢”攝影展暨城市海報展在臺北市三創生活園區開展,展出百余幅優秀作品,其中80件精品獲獎。

當天,進行了現場頒獎活動,展覽作品結集《背起相機看武漢》《武漢·長江之光海峽兩岸創意周海報優秀作品集》在現場同步首發。

為推動兩岸青年攝影藝術交流,傳播武漢城市文化影響力,在武漢市臺辦指導下,武漢臺資企業協會、長江日報、武漢新聞攝影學會聯合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時際創意傳媒,統籌開展“臺灣青年看武漢”系列活動。

7月,近40名臺灣青年攝影愛好者,來漢參加“魅力江城隨手拍”主題夏令營活動,深入江城肌理,拍攝傳播武漢風土人情和城市風貌。8月底,武漢紡織大學又與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時際創意傳媒聯合舉辦了首屆“武漢·長江之光”海峽兩岸創意未來大師海報工作坊,邀請了波蘭、韓國、德國等國設計大師帶領30位臺灣視覺傳達專業學生進行武漢主題的海報設計。幾個月以來,上述兩項活動得到兩岸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在臺灣青年群體中反響熱烈。



23歲的曹子育今年剛從臺灣中興大學農藝系畢業,他拍攝的作品《一聲鳴槍天下響》獲得一等獎。畫面呈現的是武漢渡江節鳴槍起跑的瞬間,發令人和渡江者手臂揮舞的方向一致,展現了武漢人奮勇向前的精神面貌。曹子育今夏來到武漢,恰逢武漢渡江節,數千人橫渡長江的場面讓他感到震撼,有機會用鏡頭捕捉到下水瞬間,他自稱幸運。

在武漢的時間里,曹子育穿梭大街小巷,收獲與體驗極其豐富,回到臺灣還向同學推薦熱干面。


著名臺灣攝影大師林添福觀看了展覽,高度評價兩岸年輕人的作品與才氣。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本人多次來武漢實地拍攝與體驗。他拍過一幅作品,夜間的黃鶴樓如夢似幻,又分外真切。此外,他還去過武漢的各大書店,稱武漢年輕人的閱讀氛圍很濃厚。

“臺青看武漢攝影展”部分優秀攝影作品

《鄉愁》 霓虹燈、車流的映照,武漢的夜晚顯得特別寂寥。遠方的你,還好嗎? 攝影 王偉丞

《武漢夜未眠》江城的歷史與現代在燦爛的燈光中完美融合。 攝影 宋修宇

《一聲鳴槍天下響》“砰”的一聲,信號槍響,武漢萬人渡江節正式展開!選手們蓄力一蹬,奮力渡江! 攝影 曹子育

三位老者各坐一方,彷彿三國時代的魏、蜀、吳各據一方。 攝影 楊宜臻

《武漢城市情》 過江輪渡上的人物故事,道不盡大江、大城、大武漢之情。 攝影 邱俊誠

《青龍探珠》老伯揮舞著青色龍鱗的彩布配上江城明珠為背景,就像一條青龍圍繞寶珠上下翻飛。 攝影 翁祤人

《寓教于樂》 孩子們通過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愛上了京劇這一傳統國粹。攝影 張凱程

《楚河漢街戲水》四濺的水花,襯托著天光,天真戲水的孩童與楚河漢街。 攝影 陳昕蔚

《騰飛武漢》 飛揚吧,青春!騰飛吧,江城! 攝影 廖珮玲

《城市之光》 夜里的黃鶴樓,是整個武漢的光。 攝影 洪賢文

《大男孩小男孩》夏日的凌波門,武漢民眾總帶著一家大小來避暑,一個父親作勢要把男孩丟下水,小男孩怕得又哭又叫,父親調皮的笑著。 攝影 陳文儒

《月湖蓮舟》古琴臺香遠益清,向晚斜陽照映月湖一片燦然,一葉扁舟由北而南,空氣中彌漫“高山流水”的氛圍,于我如一場聽香的鄉宴。 攝影 陳成章

《前方的對話與偉大》“在面向前方地對話中,歷史的偉人永遠站在精神的制高點,他是真理的化身和現實的燈塔。這對一靜一動,同時面向前方的兩個人,在古和今、文化名人和平凡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人的沖突中被屈原的一個手勢輕松幽默地點化。” 攝影 張鋼

《沖!》景觀隨拍于漢陽造創意園。 攝影 呂良遠

《默劇·人生》我們都在演戲,演員和觀眾,都在戲中。 攝影 林煥彰

《海市蜃樓》武漢市區地形以平原為主,湖泊眾多,有“百湖之市”美譽,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晴朗時水如明鏡,映景如畫,水天一色。 攝影 賴永鑫

《江漢路街景》繁華的江漢路上人流如織。 攝影 江思賢

《湖深不知處》東湖,碧潭觀魚,水中湖心亭倒影。 攝影 賈代騰飛

《通衢》 九省通衢大武漢,高鐵列車行駛在長江大橋上,而不遠處通車不久的鸚鵡洲長江大橋,也給武漢增添加了更多活力。 攝影 詹松

《輪胎跳水》凌波門市民學生玩水,不亦樂乎。 攝影 許魏巍

《極目楚天》2018年7月15日早晨6點27分,一位市民在黃鶴樓前晨練。 攝影 金思柳

《城市運動場》 入夜時分,塔子湖體育中心足球場燈火通明,遠處的高層建筑密密麻麻。 攝影 郭良朔

《楚聲悠揚》東湖,磨山,楚城之上傳來悠揚的笛聲。 攝影 丁越強

《俯看》武漢的水 武漢的船 武漢的我們啊。 攝影 林童

《今昔》古城與商業的碰撞。 攝影 劉潔祎

《橋》武漢多橋,長江大橋則是最著名的一座。當天天氣很好,天光、水色與橋身呈現不同層次的藍。 攝影 姜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