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1月27日訊(記者張雋瑋 賀亮)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近日,《國家治理》周刊刊登封面文章,對15個副省級以及4個直轄市的創新基礎力、創新投入力、創新產出力和創新持續力分別進行評估,武漢以79.04的得分位居第四,位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后。
19個城市的平均得分為72.91,共有8個城市得分超過平均值,依序分別為北京(85.53)、深圳(82.20)、上海(80.18)、武漢(79.04)、天津(78.83)、廣州(77.14)、南京(76.62)、杭州(73.08)。
文章的“重要發現”部分指出,綜合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投入強度大,能夠提升創新產出效益,創新成果轉化驅動城市經濟發展,而經濟增長較快的城市又會吸引更多創新資源流入,從而更有能力加大創新投入,創造創新增長的良性循環機制。文章在評價武漢時特別指出,創新持續力代表城市創新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作用,武漢在這方面表現突出,在創新機制的推動下,武漢的技術成果轉化居首位,通過創新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無限活力。
今年以來,武漢已先后舉辦四場科技成果轉化大會,對接簽約項目162個,總金額達162.01億元。
根據官網介紹,《國家治理》周刊是我國首家以治理為主題的主流期刊,主要內容是對地方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實效的調查評價。文章由“中國城市綜合創新指數”課題組撰寫。談及測評動機,課題組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市之間的競爭考察的不僅是綜合實力,更是對創新能力的衡量。一個城市成長為創新型城市需要兼顧發展理念的轉變和內生驅動的持續升級。”
在創新的大背景下,城市綜合創新指數并未將資源稟賦、國家政策支持等地方政府不可控因素包含在內,只將可以充分發揮城市主觀能動性的因素考慮進來,“使城市創新的著力點更為清晰”。
文章中寫道:城市創新基礎是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的基石和底座,夯實、支撐并左右著城市創新產出力和城市創新持續力。沒有厚實的城市創新基礎,就沒有夯實的、永續的、強勁的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城市創新基礎不牢,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就會“地動山搖”,創新發展也會猶如“空中樓閣”,只能“曇花一現”。
通過對城市創新基礎力這一指標分析看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深圳位居前五,城市創新基礎能力相對強于其他城市。文章認為,城市的創新基礎,與當地的產業經濟基礎、人才基礎、科研基礎、政策服務基礎均有關系,把這四項做到實處,才能將創新驅動發展落到實處。
武漢,正在建設對大學生最友好的城市。
作為一座“大學之城”、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武漢擁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最多時近130萬,是世界在校大學生數最多的城市之一,近些年每年有30萬左右大學畢業生。
今年11月12日,在武漢首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招聘會的現場,坐滿了大學生。為留下人才,武漢提出力爭5年內留下100萬大學生,為學生們找好工作、提供便宜優質的住房。1-10月,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已超過20.5萬人;大學畢業生在漢新落戶7.9萬人,落戶數是去年全年的4.4倍。
在城市創新產出指標中,武漢位居第6位。
文章這樣論述綜合創新能力和測評指標體系中若干指標的關系——“創新基礎環境、創新投入以及創新產出三者之間的互動機制是:城市創新投入要素通過創新主體的吸收和轉化以及與其它要素的結合促進城市創新產出的增加;城市創新硬環境促進城市創新要素的聚集,創新軟環境則促進城市創新要素作用的發揮,從而促進城市創新投入的增加;城市創新環境一方面通過城市創新主體間接影響城市創新產出,一方面由其自身的基礎設施和經濟水平直接影響創新產出中的高新區發展和城市環境改善。”
文章認為,在綜合創新能力中領跑的北京、上海、深圳,主要原因是產出狀況佳。盡管目前部分城市的創新產出能力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只要創新基礎扎實、創新投入資金雄厚,“今后勢必會通過創新主體的吸收和轉化以及與其它要素的結合促進城市創新產出的增加。”
在測評中,特別提及了以東北地區三大副省級城市為代表的老工業城市。文章表示,盡管它們的創新產出能力暫時居于落后水平,但這些城市工業基礎雄厚、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如何轉變發展理念,將擁有的優質資源轉化為推動城市創新增長的動力是其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