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效果圖

北洋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效果圖 武漢環投集團提供
漢網 昨天,武漢市城管委、武漢環投集團宣布,將在兩年內,陸續將岱山、北洋橋、紫霞觀三大垃圾填埋場,通過科技手段生態修復,變成生態公園,為武漢提供90萬平方米的城市綠肺。
目前,岱山垃圾填埋場的生態恢復已經進行了4個多月,北洋橋垃圾填埋場的生態恢復工作上月剛剛啟動。而紫霞觀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也將在本月底啟動。
科技讓修復期從20年縮短到兩年
“早期垃圾填埋場設施簡單,讓這樣的填埋場兩年內華麗轉身,我們有技術能力和保證。”武漢環投集團岱山生態修復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主要采取了滲透液引流,甲烷、硫化氫等氣體回收,覆膜綠化等技術。”
記者了解到,滲透液引流主要處理的是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透液廢水污染。方法是,在垃圾填埋場地勢較低處設置引流區,將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透液抽出和收集,然后通過國際頂尖的物理滲透技術和蒸汽再壓縮等技術,讓污濁的滲透液直接變成清水,這些清水,養魚都沒有問題。
垃圾填埋場內部,另一污染物便是由垃圾內部分解出來的甲烷、硫化氫等氣體,這種氣體不僅難聞,排入大氣還會引發溫室效應,污染大氣。目前,環投集團的專家采用的是,往垃圾堆場打深井的方式,將這些氣體引出,可以燃燒的,直接燃燒后,無害排放。燃燒困難的,加熱后燃燒。另外,整個垃圾填埋場還將被覆膜,之后覆土,栽植綠植。覆膜的目的是避免雨水滲入,同時,加速垃圾降解速度。經過上述三個步驟,原先需要20年才能自我修復的填埋場,兩年內不僅能完成生態修復,還將變身成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公園。
新手段將把垃圾“吃盡榨干”
三座老式的垃圾填埋場目前已經進入生態修復期,而目前尚在運行的陳家沖、長山口垃圾填埋場也正加快新技術改進。記者了解到,目前陳家沖即將投入運行的設備,能夠讓垃圾場產生的滲透廢液,全部處理到可以直接灌溉和養魚的水平。而目前正在建設的千子山垃圾處理項目,則代表了世界垃圾處理技術的新高度。項目今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成后,垃圾在這里將被當成“寶”,“吃盡榨干”,垃圾既能制造成柴油,又能被循環利用發電。 記者張全錄 通訊員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