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市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152.96億元,增速6.3%,較全省平均增速高4.3個百分點,全省第二;
全市農林牧漁增加值89.87億元,增速6.8%,較全省平均增速高3.8個百分點,全省第二;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5元,增速7.4%,較全省平均增速高0.4個百分點,全省第三;
……
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一份苦干實干、難中求成的“三農”答卷。
今年初以來,我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通過一產筑基、二產壯腰、三產強筋,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三農”各項工作穩中向好、進中提質。
特字當頭 培育種養龍頭“筑基”
年初以來,我市已新增綠色食品認證品牌6個、農耕農品3個。
其中,羅田板栗、龍感湖麻鴨、黃州區蘿卜入選《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
麻城茯苓窩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梨、桃;團風妙河茶業有限公司的綠茶;紅安縣將軍紅山茶油有限公司的山茶油(油茶籽油);英山縣蔡山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蔡山春紅茶、英山云霧茶(綠茶)等6個農產品獲評綠色食品……
這是我市緊盯“特色更特”、做實特色農產品綠色發展文章的一個縮影。
如何充分發揮好山、好水、好生態、好物產優勢,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種養龍頭,是必由之路。
以“六有”為標準,建設一批規模適度、技術先進、生產規范、效益明顯、帶動力強的示范家庭農場,力爭2024年新增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00家。
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四級聯創,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松散型向緊密型、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力爭今年新增市級示范社30家,省級10家,國家級5家。
圍繞十大重點農業產業,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跟進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今年力爭全市創建省級聯合體5家。
系列舉措的興農富農聯農效應進一步放大。
在浠水,新農人黃金安的無人智慧農場,從耕地、插秧、噴藥、灌溉到收獲,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只需操作手機和電腦系統,就可實現“坐在辦公室里種田”;
在武穴,銳彥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今年服務3萬多畝油菜的春管,僅打藥人工費這一項,就能省5萬元左右,還可以節約50%的農藥肥料使用量;
在紅安,博岸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探索出“公司+互聯網+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紅安苕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帶動全縣60多個村、78個大戶種植紅安苕3.6萬畝,在電商平臺年銷量達350萬公斤……
內培外引 培育加工龍頭“壯腰”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是提升農業產業化的核心驅動力。
我市是農業大市。然而,由于大龍頭缺少、產業鏈不完整等因素,我市大量農產品作為原材料運往外地,附加值外流。做大企業,做大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是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時代抉擇。
針對龍頭不強,我市堅持以建園區為基礎、以招引為關鍵、以培育為核心,千方百計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持續推進紅安、蘄春、黃梅、武穴、團風等現有的農產品加工園區提檔升級,加快推進麻城、羅田、英山、浠水等新建的農產品加工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
各縣(市、區)圍繞各自特色主導產業,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聚力招商,強力推動農產品深加工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力爭招引一批投資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
堅持引進頭部企業與培育現有企業“兩條腿”走路,每個縣(市、區)重點扶持2-3家企業,發展壯大成為行業龍頭企業。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深加工是關鍵。”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力爭2024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30家,產值過5億元的達到20家,產值過10億元的達到10家。
一手壯大本土企業,一手堅持招大引強。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簽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157個,協議投資額433.8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16個,10億元以上項目8個,投資主體中有2家上市公司、6家行業綜合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
鏈上發力 培育供應鏈龍頭“強筋”
4月12日,黃岡市茶葉行業協會在英山縣成立,旨在打造更有韌性和活力的茶葉供應鏈,打造更加完善、更具特色的現代茶產業體系,促進全市茶產業繁榮發展。
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是打通農產品流通的“大動脈”和“微循環”,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舉措。
我市堅持內整外聯,在市城鄉產業供應鏈公司、市農村資產運營公司和市特色農產品投資公司的帶動下,大力引進培育供應鏈鏈主企業,通過促三產推二產帶一產,促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按照一個供應鏈平臺、一個協會、一套標準、一個研究院“四個一”的思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服務水平。
目前,浠水縣蛋雞產業供應鏈平臺于3月初建成,3月25日已接入i黃岡特色供應鏈板塊。至今,已完成128家企業入駐,實現自營交易訂單92筆,交易額1249萬元;
蘄艾供應鏈完成500公斤預訂種苗、3000畝機械收割預約服務、300公斤烘干服務;
岡好購模塊,已入駐商家467家,上架商品4120個,實現銷售總額259萬元。(
記者 沈紅星 汪歡 通訊員 董旗禮 王洋
)
責任編輯: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