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先行示范區”寫入2023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成為當下熱詞,它將以怎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武漢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該如何建?8月26日,長江委宣傳出版中心《水文化》雜志社社長、編審易文利做客江灘大講堂第四期,作《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治水文化》主題分享。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呈帶狀分布的復合文化“大公園”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其實并不遙遠,它并非一個完全新建的‘公園’,我們現在正身處其中。”易文利告訴江灘大講堂的觀眾,大家所在的武漢江灘,正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一部分。
長江委宣傳出版中心《水文化》雜志社社長、編審易文利做客江灘大講堂,作《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治水文化》主題分享。記者劉斌 攝
“國家文化公園”是中國的獨有創新,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新時代,我國作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是國家的象征,具有整體性國家意義;它由具有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此外,它還具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及作為社會福利的游憩空間。
不同于普通意義,以個體獨立存在的“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國家層面、區域性建設的整體,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呈帶狀連續性分布,體現不同區域的長江文化特征。而“江灘大講堂”所在的武漢江灘則生動鮮活地體現了長江上的治水文化,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彰顯優秀治水文化有利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走出去”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治水文化》主題分享吸引觀眾認真聆聽。記者劉斌 攝
“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文化的承載體。”易文利說,歷史上,人類就一直與洪澇、干旱災害不懈斗爭。從斗爭、利用,到最后和諧相處,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豐厚博大的治水文化,參與塑造了文明。古代的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就是中華文明治水文化的典范。易文利認為,治水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意志、綜合國力、治理能力、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也應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內容。
“武漢江灘是現代濱水文化治理的典范”,易文利說,武漢江灘承載了武漢城市發展記憶,見證了現代文明通過長江逐步發展的歷史,是共抓長江大保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實踐地,體現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公園屬性和人民屬性。“武漢江灘不僅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治水文化承載地。”
“長江上的水利工程、治水遺跡是長江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是標志長江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應該讓它們開口講述長江悠久歷史。”易文利主張,武漢應充分發揮治水文化在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的作用,讓優秀治水文化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與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建設實現有效對接。“彰顯優秀治水文化有利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走出去’,發揮中華文化標識性作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展現更為獨特的價值。”
(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楊絲涵 通訊員向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