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前,《自然》雜志發表一項研究,一個光子就可啟動光合作用,光合生物可將光能轉化為生命所需的化學能。
光谷,我國第二家也是唯一以“光”聞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家家企業猶如一個個光子,如何被激活,怎樣進行光合作用,怎么形成“光合效應”?
創新,光谷的火炬;文化,光谷的火種。光谷是“常為新”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長江日報調研組歷時兩個月,在1.5萬家光電子企業中深入6家樣本企業調研,剖析3組6家企業的故事,探源背后的文化密碼。
故事之一
一次“攜手”,一次“放手”,再一次“握手”,“打了通關”創業18年上市,跨過“求大陷阱”回歸主業
逸飛激光上市現場,孫文(左一)到場祝賀。
創立第18年,武漢逸飛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逸飛激光”)登陸科創板。7月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儀式上,創始人吳軒請來了前老板——武漢楚天激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楚天激光”)創始人孫文。
握手,擁抱,祝賀。場下,一片掌聲自發響起。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握手。這一年,吳軒48歲,孫文68歲。他們都在30歲而立之年創業,都屬一個激光行業,都有一個“華科男”標簽。
這是時隔24年的再一次握手。孫文不禁回首彼時的吳軒“有干勁、有闖勁,還非常有韌勁”。1999年,吳軒大學畢業加入楚天激光,這是國內首家民營激光企業,曾創造中國激光領域的多個“第一”。
上市前夕,吳軒接受長江日報調研組專訪,回憶他在楚天激光的“一路闖關”。盯項目、畫圖紙是“第一關”,“打通理論和應用,從學生向員工轉變”,技術崗位干了一年,又用兩年組建客服中心,再開拓國際市場。
當時,我國激光產業起步不久,本土企業大拼價格戰,國際廠商“兵臨城下”。
“進口激光設備1分鐘能切500個口,我們的只能切10多個,怎么辦?”吳軒的回答是“走出去”,尋找先進技術,尋找全球伙伴。這也是孫文的答案。
此后一年多,吳軒飛歐洲、跑日韓,一家家企業溝通。他說,語言不通不要緊,技術是行業內最好的語言。2005年底,意大利艾倫公司的一筆大額投資見證了吳軒跑遍全球的成果。
外方投資順利簽約5天后,功成身退的吳軒按照約定,辭去楚天激光常務副總經理一職,正式創辦逸飛激光,期望“厚積薄發,一飛沖天”。
孫文多次挽留無果,選擇放手。在楚天激光的短短6年,從技術、市場到國際化,“闖關者”吳軒“打了通關”,創業已是水到渠成。
63年前,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激光器問世,激光被譽為世間“最亮的光”。30歲的孫文辭職創業20年之后,30歲的吳軒接力創業,“握”住了這束神奇的光。
從1985年創立至今,楚天激光讓激光走出實驗室,從“書架”上“貨架”,從產品變商品,走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之前我國的激光產品只進口不出口,我們算是打破了那種局面。”孫文說。
“支持企業內部創業和到外部去創業。”瞄準“世界一流激光企業”目標,他不斷做大楚天激光的同時,也默默關注著18年來逸飛激光踏出的每一步——
從3個年輕人“泡”在武珞路一間簡陋廠房,到擁有900多人的團隊;從自主研發全極耳電池,到上榜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從布局大灣區、長三角,“研發在武漢、生產在鄂州”,到晉級科創板“圓柱全極耳電池智能裝備第一股”,成為“民營經濟31條”出臺后湖北首家上市企業。
2020年,特斯拉推出全新的圓柱全極耳電池,多家鋰電池巨頭企業跟進布局。特斯拉CEO馬斯克說:“新電池技術的量產應用很難,制造生產電池的設備更難!”而逸飛激光走在難題之前,2009年就已經開始研發圓柱全極耳電芯裝配關鍵技術與裝備。
“一磚一瓦地堆,堆到某一天,最平凡的我們就堆出了一件偉大的事。”吳軒說。攻關十余年的“圓柱全極耳鋰電池激光焊接設備及其全自動組裝生產線”,被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鋰電池分會認定為國際首創。逸飛激光填補了國內外產品空白。
圓柱全極耳電池的激光封口焊接。企業供圖
上市不是終點,不動搖、不折騰,持續放大激光焊接這一個支點,吳軒在上市前定下了新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裝備供應商。他說:“一輩子談了一次戀愛,結了一次婚,做了一件想干的事。”
“有所為有所不為,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跨過“求大陷阱”后,孫文關掉了無關主業的子公司。他說:“激光就是永恒的主題。尤為高興的是,一代代新人成長為中堅力量,光谷有后勁!”
大樹底下無大草。但3年前,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成年植株帶來蔭涼和水分,落葉提供營養物質,幼小植株因而受益,最終兩者都能茁壯成長。研究表明,這種“保育員”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開出更多的花,大大增加結籽并讓種子傳播出去的機會。
楚天激光與逸飛激光彼此成就,共同出彩。
故事之二
“分手”再牽手,曾經的“小手”變“大手”,“大手”拉今天的“小手”,試錯機會就是最好的創業政策,協同攻堅就是最靈的創新抓手
銳科激光智能制造產線,員工正趕制各類光纖激光器核心部件。隨著銳科激光單根光纖輸出功率可達到22000瓦,其激光器做到了10萬瓦。記者周超 攝
3厘米厚鋼板,毫秒間光起“刀”落,如切豆腐。
切割,焊接,光束飛旋……8月10日,位于武漢新城的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科激光”)檢驗車間內,幾十臺光纖激光器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測試。
作為國內領先的銳科激光全自動泵浦源智能制造產線,可實現兩人管理一條線,極大程度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記者周超 攝
“生產的激光器將賣往華工科技,他們的激光器加工裝備也會供應我們。”銳科激光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說。
一個是“中國激光第一股”,一個是“光纖激光器第一股”,兩家激光企業在廣為流傳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現代版外,還有另一段故事鮮為人知。
2007年,51歲的閆大鵬從海外歸來,與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工科技”)旗下華工激光合資創立銳科激光,各占一半股份。
僅用一年時間,國內首臺10W脈沖全光纖激光器研發成功。然而,國外已研制出更高規格的10kW激光器,進口一臺要花700萬元,再做成激光加工設備,費用高達1000萬元。
需要新的融資,錢從何而來?4年后,華工科技“忍痛割愛”,銳科激光牽手航天三江,再一次嫁接資本。
從成功研制國內首臺10kW工業級光纖激光器,到牽頭制定國內首部光纖激光器行業標準;從上市后連收12個一字漲停板,到連續5年穩居全球市場第二位。有了央企的加持,銳科激光完成了“一束光”的突圍。
時至今日,經過多次減持,兩大企業間股權聯結已然“解綁”。一位本地券商研究員感慨:一筆3000萬元的投資,華工科技獲得超過10倍回報的同時,更為武漢締造了一家明星上市企業。
“華工科技給了銳科激光試錯的平臺。”閆大鵬說。建團隊、做產品、闖市場,華工科技甘當“試金石”,全方位支持,陪伴銳科激光一路成長。
給對方空間,也是給自己新的機會。華工科技董事長、總裁馬新強說:“雖然銳科被收購,但兩家企業屬互相成就,仍同路前行。”
一次體面“分手”,是彼此故事新的開始。
調研組走進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產業園,看到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智造生產線上,數十臺全新裝備整裝待發。去年金秋時節,這條產線投入使用,訂單量達到過去5年的總和。
位于武漢新城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產業園,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智造生產線上。工作人員正為即將發往新能源汽車行業頭部企業的設備進行最后的調試。記者周超 攝
“國內首條”背后,是華工科技、銳科激光等產業鏈企業的協同攻堅。“供應鏈、創新鏈自主可控,產品才能行業領先。”馬新強說。
做國產替代先行者,為全球激光業畫“跑道”。3年前,銳科激光聯合華工激光等制定的一項光纖激光器國際標準,獲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審核通過。這是我國企業首次為激光產品定國際標準。
“于公于私,我和閆大鵬都已成激光‘同路人’、志向相投的朋友。”馬新強回憶起兩人在高鐵上的一次偶遇,“一聊起來,發現大家追求的仍是激光產業戰略發展,仍都希望科技報國”。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數據顯示:近年來,華工科技相繼引進50多位高端人才,先后誕生60多項“國內第一”,在激光魅影中形成“華工科技人才現象”。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曾在華工科技和銳科激光擔任要職的閔大勇異地創業,長光華芯成為科創板“激光芯片第一股”。由華工科技孵化的云嶺光電,在國內率先量產高端光芯片,去年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武漢云嶺光電有限公司產線,工人正在生產在國內率先量產高端25G高速率光通信芯片。記者周超 攝
成立之初的銳科激光,在華工科技一處辦公樓占了半層。如今的銳科激光,有了嶄新的研發大樓和園區。培育的全資子公司睿芯光纖,突破1.5微米光纖放大器技術,填補我國在該領域自主產業鏈上游的空白。一年前成立的銳威公司,發力國產核心光源。
你給陽光,我給養分,從“獨木成林”到“聚木成森”,300多家激光企業在光谷集聚,企業密度全國領先,創新濃度國內罕見,持續引領著我國激光技術、標準和產品的突破。
今年3月的首場光谷青桐匯,華工科技、銳科激光都是受邀企業。作為“鏈主”企業,銳科激光與3家中小企業“牽手”。副總經理盧昆忠說:“從曾經的‘小手’,變成產業龍頭的‘大手’,深感榮幸。”
光谷年度創新創業發展報告當場發布,濃縮出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先、濃、融、眾”。報告執筆人向調研組解讀,“先”是敢為人先,“濃”為環境濃厚,“融”在氛圍營造,“眾”見成效,獨行快、眾行遠。
故事之三
出手“引進”,一手“呵護”,聯手“出海”,不做附庸,技術說話,“小巨人”新物種上“鏈”,突破“增長的極限”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抓緊生產。記者周超 攝
“科塞密主動撤訴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時隔兩年,長芯盛(武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芯盛”)總經理湯金寬依然記得當時贏得“337調查”案的激動。他說:“打贏一場官司不是目的,要向國際社會證明,我們是一家真正‘原創新’企業。”
2021年8月,經過長達10個月的庭前交鋒,與美國科塞密公司之間的專利糾紛,手握百余項國內外專利的長芯盛完勝。
長芯盛的“長”,源于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盛”源于威盛電子。“企業必須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4個多月后,長飛與威盛電子合資組建長芯盛,攻堅“帶芯片的有源光纜”。
半年不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長芯盛,在全球首創USB光纖數據線,0.1秒傳完一部電影,創全球最快速度。次年實現量產,先于同時擁有該技術的美國康寧公司。
2023年光博會上,長飛光纖首發菲伯爾8K光纖高清晰多媒體接口線Ultra 8K II和Ultra Pro3,這兩款線材均采用長飛特種抗彎光纖,能保證多角度布線及項目長期穩定運行,在運行中無延遲無卡頓,呈現最佳音視效果,滿足家庭影音、8K、VR等應用場景對高清畫質、立體音效的追求。記者周超 攝
“不做附庸,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長飛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說,變規模不變規矩,不設上限,每年營收的5%毫不猶豫投入研發。這一基因,長飛向長芯盛全盤輸出。
“打鐵還需自身硬。”全程主導、參與長芯盛的創立,湯金寬見證了這家最初僅有20多名研發人員的小企業,從籍籍無名一步步成長為研發團隊數百人的“未來獨角獸”。他說,敢于對無理訴訟說不,技術實力就是最大的底氣。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擁有自主產權的拉絲塔正在通過預制棒來拉絲光纖。記者周超 攝
長芯盛是長飛多元化布局邁出的第一步。2014年底,長芯盛成立一年之際,莊丹首次透露長飛規劃:打造全產業鏈,“造船出海”。
給設備,給技術,給人才,長飛精心“呵護”長芯盛,自主研發的光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率先在長芯盛投入應用,實現有源光纜的柔性化制造。
在“光進銅退”大趨勢下,長芯盛快速搶灘消費類有源光纜市場,國內版圖“四分天下有其一”,去年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認定。
“技術說話,追求專業,光與電的結合是核心競爭力。”湯金寬說,技術過硬是研發型企業的立身之本。
“引進來”是為了聯手并肩“走出去”。就在長飛首個從無到有的印尼工廠,拉出東南亞第一根光纖的同一年,湯金寬敲開了美國一家龍頭企業的大門。“對方只給了一刻鐘,這一刻鐘就是叩開海外市場的第一步。”湯金寬說。
不到10年,瑞士羅技電子、美國通用醫療、德國西門子醫療等全球巨頭,紛紛下單長芯盛。長飛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從6%躍升到連續兩年超過30%,完成國際企業的“關鍵一躍”,從“長江邊的飛利浦”逆襲為“世界的長飛”。
從長芯盛開始,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長飛“鏈”出一條全球全長、最全產業鏈,上至光纖預制棒制造核心原材料,下至綜合布線等領域。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各類光纖產品。記者周超 攝
“小巨人”新物種,在長飛“鏈”上成串。去年,長芯盛獲評湖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上月,長飛潛江、長飛光系統兩家長飛子公司,喜摘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雨量豐富的熱帶雨林,樹木越高大,“光合作用”越強。市場份額連續7年蟬聯全球第一的長飛,無疑是熱帶雨林中最高的樹。如今,“光合效應”正在長飛顯現,“增長的極限”不斷被突破。
“打上國產化的時代烙印,不僅要裝自己的糧食,連碗都是自己做。”莊丹說,從原材料的國產化、零部件的國產化、設備的國產化,到包括設備的源代碼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長飛實現了從光纖預制棒到光纖、光纜的全鏈國產化。
5月30日,一個聚焦產教融合的光纖光纜創新聯合體揭牌。長飛牽頭,長芯盛等9家單位共建,破解“卡脖子”技術,帶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因為相信光,千萬個同行者,把四面八方變成同行的遠方,成為那束點亮世界的光。”當天,講述長飛故事的一則視頻引起共鳴:相信光,成為光。
一個多月前,長飛產業大樓正式啟用。數百米開外,比廠區內食堂還小的“小平房”行政樓,“服役”32年后即將“退休”,它見證了這家走過35年的中國光纖企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它也將繼續見證,長飛聯手“同行者”,走好自主創新這條必由之路。
后記
來自五湖四海 走向四面八方
近幾屆的光博會,華工激光和銳科激光展臺作為鄰居,緊密在一起。記者周超 攝
領先他人進入“無人區”領跑,不只是要向前看,更為重要的是要向后看;向前要看得越遠,向后就要回顧得越久。
光谷35年,時間長河,一瞬。
逸飛激光與楚天激光,因光而生;華工科技與銳科激光,追光而來;長飛與長芯盛,與光同行……這樣的“CP故事”,每天都在武漢之東“上新上演”;一家家“有根”的企業,每刻都在光谷標注創新“進度條”。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企業家雷軍在第四次年度演講中回憶“成長”,在武大圖書館看完《硅谷之火》熱血沸騰,當晚在操場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夜。創辦一家偉大的公司,夢想之火在他心里徹底點燃了。
游學調研全球主要創新城市后,經濟學家周其仁認為,科技創新就是要有高濃度、高密度的“場”。一個鼓舞另一個,高濃度、高頻度、高密度的在場互動,才能發生連鎖反應。
參天大樹,灌木叢林,彼此滋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格雷厄姆·弗萊明撰文稱,光合作用始于單個光子。
一個個企業“光子”,扎根光谷土壤,咬定光電子一個“垛口”沖鋒,心懷定力不朝三暮四,相互合力不左顧右盼。他們崇尚簡單、技術說話,信奉專業、堅守實業,連續創業、堅持長期主義,吸收水分和養分,發生光合作用,實現“光合效應”,共營拔節生長式的文化場景,共享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
成長的故事,光谷書寫不止。10天前,50多名企業家和機構,成為“世界光谷”全球產業合伙人,打造4000億元的產業基金矩陣,發布100個場景機會驅動產業,寄望誕生1家千億級“超級企業”,在量變階段布局,于質變關口卡位。
從20歲出頭的大學生創業群體,到70多歲的“掃地僧”式企業家群落,只要血液里流淌著創新創業基因,光谷別具一格地予以最高禮遇致敬。每年的“12月5日”,被定為“光谷企業家日”,光谷企業家從此有了專屬節日。
企業創新起家,產業創新發家,科技創新立家。光谷的創新,是不滅的火炬。光谷的文化,是創新的火種。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文化先行。觀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體制的創新,無不回歸于文化的創新,這是邏輯的必然,也是實踐的自覺。先行則眾,因濃而融。光谷靠創新驅動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創新文化走向未來。
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是“獨樹一幟”的,作為武漢創新文化的先行先試者,光谷的文化場景也是“獨樹一幟”,內生刷新、吐故納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來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平均年齡32歲的光谷人,從35歲的光谷再出發。光谷是個海洋,光谷正青春。
(長江日報報道組:記者鄭良中 李琴 李昕宇 程思思 執筆:鄭良中 李琴 攝影:長江日報記者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