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記者李建華 通訊員黃美琴 張新宇
“這次屈家嶺研學活動,既讓我們感受到中國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體會到農業大學師生傳承、發展農耕文化沉甸甸的責任。”7月31日,華中農業大學“研學屈家嶺 尋耕五千年”活動帶隊的方菲老師對記者說。
7月23日至26日,方菲帶領4名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組成的實踐團隊,前往中國“農耕圣地”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深入田野考察我國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現狀。該暑期研學團隊先后對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白鹿春養殖基地、屈陶文創產業園等地進行了深度走訪調研。
驚嘆于五千多年前先民高超的農耕智慧與技藝
7月23日,實踐團隊來到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該遺址為長江中游文明重要遺址,有首“屈”一指的農耕“圣地”之稱。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黨組書記熊建宏介紹,遺址內有稻作遺存和居址、陶窯群等重要農耕遺跡與文物,全面展示著屈家嶺文化在早期農業社會和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實踐團隊成員參觀屈家嶺農耕文化博物館。通訊員張新宇 攝
“這里發現了中國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紡輪、第一座隔墻連間式住房遺跡,形成了內涵極為豐富的農耕文化,是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講解員為團隊成員著重講解了博物館內陳列的史前稻作遺存,這是在1956年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中的重大發現,這些稻作遺存打破了當時甚囂塵上的水稻起源“外來”學說,是長江中游第一次發現史前純粹的粳稻稻作遺存。
參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場館內的農耕生活生產場景展示與文物展覽,團隊成員不僅驚嘆于五千多年前先民高超的農耕智慧與技藝,也體悟到農耕文化中“重農固本”“天人合一”“勤勞勇敢”“守望相助”等價值理念的精神內核。團隊成員張新宇感慨,“農耕文化蘊含的生活生產智慧和倫理道德價值,對社會的存續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根基。”
推動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
7月25日下午,實踐團隊來到了屈陶文創產業園,參觀了黑陶工藝制作區和鄧萬春工作室,直觀感受了屈窯屈陶的文化之美、技藝之美、匠心之美與生活之美。
隨后,實踐團隊與文創產業園相關人員以“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為主題開展了小型座談會,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討論。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鄧萬春講述了他的初心與堅守:“將黑陶技藝傳承發揚光大,是我一生的夢想與追求。”通過座談交流,團隊成員感受到了徘徊在“生存邊緣”的非遺傳承工作十分不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符號,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推動非遺技藝的生活化、大眾化,融入現代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
“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座談會現場。通訊員易雯雪 攝
我們更要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為鄉村振興建功立業
7月24日下午,實踐團隊來到了占地1.8萬畝的白鹿春養殖基地。該基地是全國最大的梅花鹿單體養鹿場,不僅為本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還帶動起了周邊的農家樂、民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曾榮獲“全國標準示范養鹿場”光榮稱號。
團隊成員與湖北白鹿春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長趙貴香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深度交流。團隊了解到,趙貴香在城市創業成功之后仍然心系鄉村,出于愛農情懷,放棄了城市的優渥生活,傾盡家產和全部精力投入白鹿春養殖基地的建設中。
“創立白鹿春就是源自我的愛農情懷,我想在農村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實踐出真知,青年人要學會扎根泥土,立定腳跟,探索自然中蘊含的真諦。”趙貴香敞開心扉,讓團隊成員深受震撼和鼓舞,“作為農業院校的學生,我們更要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農業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實踐團隊成員在白鹿春親鹿園。通訊員黃美琴 攝
新時代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要結合好鄉村振興
方菲介紹,在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不僅體驗了我國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也感受到了政府部門、文旅企業、村干部群眾對農耕文化傳承發展以及振興鄉村的決心和信心。
在回校后的學習體會交流中,團隊成員余智勍說,“我們要學會發掘提煉能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杰出農耕成就,展示傳承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向世界展現中國農耕智慧,講好中華農耕故事。”
“農耕文化歷經數千年嬗變不曾中斷,顯示著中華文明體系的定力和凝聚力。新時代的農耕文化傳承工作要結合鄉村振興背景尋求新的突破點,積極回應‘美好生活需要’,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方菲在總結發言中表示。
編輯:朱曦東
值班主任:王沖
值班總編輯:陳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