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6月19日訊(記者楊絲涵 通訊員向麗華)“艾糕箬粽慶端陽,鱔血傾街穢莫當。頭扎包巾穿繡襖,小家兒女馬夫妝。辟邪痛飲雄黃酒,浴垢新煎百草湯。午后后湖人似蟻,迎風一陣蒜泥香。”五月初五端午節,在這首《漢口竹枝詞》里,寥寥數語便將清代時漢口人過端午節的生活情景描繪得活靈活現。6月21日,江灘大講堂第三季第三期,我們將迎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碩作客江灘大講堂,與大家分享《端午是一條河,從楚國流過》這一課題。
楚國崛起于江漢地區,締造了光輝的楚文化,荊楚大地由此而生。而端午節植根于楚文化土壤中,其源起、發展都汲取著楚文化養料,端午民俗也融聚諸多荊楚文化因素。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出過許多的有名人物,也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觀光旅游,并留下千古流傳的詩歌,而屈原就是其中一位。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大都與農耕文化有關。端午節并非源自屈原,而是起源于農業民族對歲時時令的認識。”張碩介紹,端午起于先秦,接在芒種之后,因可能發生洪水、瘴疫、毒蟲、瘟病等,設立端午節,其實質是祈福禳災。“在漢代,人們認為五月五日是陰氣萌、人易死的兇日,也將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端午節逐漸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而楚文化不僅為傳統節日、文人墨客提供了養分,更是長江文化的重要標識。2021年12月21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工作安排》,正式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張碩表示,長江文化越有多種形態,上段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荊楚文化,下游是吳文化,每一種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獨特表現。而傳承好、發展好楚文化,是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要支撐基礎。
據了解,“江灘大講堂”系列講座由武漢市水務局、長江日報聯合推出,意在打造百姓身邊的水情宣講陣地,以普及水歷史、水文化、水常識、水生態、水科技、水法規、水政策為目的,引導公眾知水、節水、護水、親水。參與此次課程的讀者們,還將獲得由江灘大講堂送出的節日禮品——三甲醫院的中藥香囊及名家手寫的書法團扇,歡迎廣大市民前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