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對城市老建筑、街區進行“活化利用”,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是武漢與蘇州面臨的共同考題。
位于蘇州古城東北的平江歷史街區,是蘇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堪稱蘇州古城的縮影。近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及周邊,實地探訪這里在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方面的成果與經驗。
蘇州城區。新華社發
修舊如舊活化利用
老宅騰退引來總部企業
從古城倉街沿著中張家河的北邊往西走,一處修葺一新的宅子白墻黑瓦,門牌上書“中張家巷29號”。這是一處文物登錄點,同時也是姑蘇區首個稅收破億的老宅。
中張家巷29號是清光緒年間蘇州士紳吳古庭故居,修繕前住著七八戶居民。隨著時間流逝,老宅破損嚴重,梅雨季潮濕破損,常有磚頭掉落,當時住戶舍不得扔,還在院里堆成“小山”,看著讓人心疼。
古建老宅怎么“活”起來、“火”起來?平江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老宅活起來,姑蘇區闖了三道“關”——搬遷收儲、保護修繕、活化利用。
首先是在姑蘇區的大力推進下,居民陸續搬遷,老宅實現了騰退。2019年,姑蘇區引入了社會資本,對中張家巷29號老宅進行修繕,修舊如舊,保護并重現蘇式生活與人文歷史遺產,風雨侵蝕的老宅再現昔日風采。
最難的第三關,老宅怎么“活”起來?老宅不可多得,為它招來一個怎樣的“主人”?姑蘇區政府頗費思量。
2021年2月,中張家巷29號啟動招商,全國各地30余家企業紛至沓來。姑蘇區想出了一個法子——擬定產業發展協議,即與企業約定,入駐期間經濟貢獻必須達到一定標準,才能繼續入駐。
最終,當年11月,某大型投資管理企業總部揭了榜,老宅成為其總部基地及展示接待中心。企業入駐首年,果然兌現承諾,實現稅收貢獻超億元,獲得長期入駐經營權。此處老宅成為姑蘇區首個稅收破億的老宅,同時接受文保部門對其空間利用進行監督管理。
“以往,老宅利用多用來建設各類文博設施、消費型會所,經濟促進作用有限,為老宅尋到總部企業,為這一開創性做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平江街道黨工委委員張一丹說。在平江街道辦事處,記者看到姑蘇區印制的《老宅招商手冊》,集合了街道招商中的古宅圖文信息,企業可按圖索驥。6月18日,“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平臺”上線發布,該平臺在國內率先將古城內國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在線發布,公開招租、轉讓,合作開發。今年,平江歷史街區還有建新巷30號、方嘉謨故居等老宅也正加快修繕步伐,并同步進行招商。
老街古宅“活”得怎么樣,住在這里的群眾都看在眼里。“十年前,平江街區商業門面大多經營旅游紀念品,小飯館、小旅館扎堆,現在這里大企業云集,商業品質升級,‘高大上’了很多。”平江路上,蘇州市民韓先生道出感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城市老建筑、街區只有充分利用起來,才能發揮作用、促進保護。如今,平江街道保持古城格局,修舊如舊、活化利用、文旅融合,走出一條特色路子。
“小橋流水、白墻黛瓦”的蘇州平江路。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彭年 攝
街道“擔保”
閑置大樓變身產業園售賣新能源汽車
城市更新發展中,一些老園區、老建筑因種種原因閑置,且暫時無法進行再利用,造成資源浪費,還影響城市景觀,這些閑置資產如何盤活?
去年以來,平江歷史街區及周邊,不少廢棄廠房、閑置樓宇進行了再利用,實現“騰籠換鳳”。
近期,姑蘇區首家新能源汽車城市展示廳在蘇鯤科技產業園亮相。“本月,我們還將引進寶馬新能源系列和比亞迪F品牌系列。”展廳內,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蘇鯤科技產業園由原觀前街察院場郵政大樓變身而來,這棟大樓因歷史原因閑置多年,原產權單位投資改造意愿不強。由于大樓屬國有資產,無法直接用于與民營企業進行的經營合作,難題如何破解?
“街道當‘租戶’,風險‘中介’擔”,平江街道經濟發展處處長卞瑋佳介紹。2022年10月,在對老郵電大樓盤活利用中,該街道針對堵點問題,拿出解決方案:由平江街道作為承租方,向大樓產權方租賃使用權后,轉租給第三方蘇鯤科技,并作租金擔保,承擔第三方經營風險。此舉讓老郵政大樓實現華麗蝶變。
“樓房、園區閑置,原因復雜且各有不同,必須主動擔當、精細化解,資產才能有效盤活。”卞瑋佳介紹,近年來,平江街道開展人民路沿線載體資產全覆蓋摸排。街道干部們逐門逐戶走訪,獲取一手資料,根據摸排結果,制定“一樓一策”盤活方案。“完善產權手續、徹底化解糾紛,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原蘇州醫療器械總廠“換上新裝”,沉寂多年的老舊廠房變身為金浦·視界1956數字文化產業園。此外,紅螞蟻藝術街區、美羅創意園等改造項目正在建設。“這些原來低效的閑置資產成了招商引資的重要基礎,刺激經濟發展。”張一丹介紹。
姑蘇區首家新能源汽車城市展示廳。蘇州姑蘇發布
一園區一特色
縫紉機廠變身網紅打卡地
在不少城市,老街區、工業園整體改造因同質化,缺乏特色,造成虎頭蛇尾,后勁不足。
安和錦城市更新集團黨總支書記、總經理何承錦坦承,他們在園區改造中也走過彎路。早年一些區域改造缺乏前期規劃設計,導致后來對新企業吸引力不足、經濟貢獻力不高等。“按需改造,目標導向”,這是平江街道在老街區改造中摸出的辦法,花里巷便是近年來一個成功案例。
天藍、亮橙、墨綠……當記者走進位于臨頓路西花橋巷的花里巷產業園,鮮艷色彩的大面積精美墻繪讓耳目一新,自然聯想到創意與設計。這是曾經的蘇州縫紉機廠的老廠房,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何承錦介紹,2020年,花里巷產業園在最初招商時就已決定主打文創,后期環境打造和商戶引進均緊扣這一主題進行。“老街區改造缺乏針對性,導致沒有亮點、吸引力有限,無法形成產業團塊式發展,‘花里巷’打破了這一‘瓶頸’。”
花里巷產業園通過大面積墻繪、色塊,融合潮流元素,形成具有工業遺存與涂鴉藝術特色的空間,與文創產業相當契合。自產業園改造完成以來,數字經濟、網紅輕餐、創意設計、媒體工作室等一批優質項目競相入駐。
花里巷的成功,助推了姑蘇區產業園改造項目的招商方式——首先考量街區與企業業務特色是否一致,嚴格考察園區改造實施方能力與資質,多番對比、慎重考量后才能拍板。
截至目前,平江街道今年已累計盤活閑置載體14816平方米。近三年,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及周邊新引進的企業,年經濟貢獻100萬元以上的平均達150家左右。
如何讓招來的企業在老街區扎根式發展?平江街道的回答是:用心用情,做好服務。
“項目引進來,落地見效是關鍵。”平江街道黨工委書記袁碩旻介紹,該街道為專職開展企業服務和招商引資工作,組建了一支年輕化、復合化、專業化的招商隊伍,為有意入駐轄區的企業提供點對點定制服務。
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現代城市里的高樓為古城讓路。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彭年 攝
蘇州給武漢市黨政代表團的啟示
江岸區委書記姚彬:
文化賦魂 潮流賦新 數字賦能
加快推動漢口歷史風貌區煥新生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考察學習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深感他們整合生態、文化、旅游等資源的水平很高、效果很好。
蘇州以用促保、多元參與、數智支撐的古城保護利用經驗,非常值得江岸區學習借鑒。我們將把握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加快打造留得住歷史、引得來游客、產業煥新發展、居民生活改善的漢口歷史風貌區。
一是文化賦魂,煥發歷史街區新魅力。對老建筑、老里分整體保護、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持街坊肌理、街巷尺度和建筑風貌。注重功能活化,把城市記憶、生活場景、文化片段、街巷空間融為一體,讓沉睡的文化遺產變為鮮活資產。
二是潮流賦新,拓展時尚消費新業態。厚植老漢口商業底蘊,大力發展首店經濟、網紅經濟、夜間經濟,加快旅游、餐飲、休閑、酒店、文創等業態有機融合,打造更多特色消費新場景、流量新IP,提升老城區消費能級。
三是數字賦能,激發老城發展新活力。在歷史建筑保護、景區景點建設、風貌區治理等方面加強數字化應用,打造數字孿生景區、云上非遺、智慧社區等應用場景,推動線上線下引客聚客、全域全時智治善治,讓數字經濟成為老街老城發展的新引擎。
硚口區委書記周耕:
學習借鑒平江模式
打造時尚活力文化漢正街
平江歷史街區秉承“使用是最好的保護,買賣是最好的傳承”等理念,實現了城市更新中保護、更新和開發的多維平衡。硚口區將以此次學習考察為契機,加快推進漢正街城市更新和中央服務區建設,打造國家級現代服務業中心樣板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窗口。
一是強化產業支撐。突出商貿、文旅“雙T”定位,以“加減乘除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法”:加快復星外灘中心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引進首店、旗艦店等優質主體;“減法”:淘汰低端落后業態,逐步消除“三現”交易;“乘法”:突出創新驅動和數字賦能,加快發展電商直播、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新模式;“除法”:通過深化改革破除痛點堵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二是完善功能品質。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堅持“留改拆”并舉,加大老舊社區改造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加密地鐵線路和站點,推進漢正陽臺、漢正隧道建設。建設“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三是傳承歷史文化。加強百年漢正老街保護,保護恢復淮鹽巷、新安書院等歷史遺跡。加強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性開發利用,建設漢正街長江文明館博物館,將歷史文化遺跡串珠成鏈、活化利用。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田燕:
守住歷史留住繁華
走出歷史街區保護與活化更新之路
平江古城是蘇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其較好地平衡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讓我們堅定了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信心,拓展了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更新的思路。今年武漢城市更新行動計劃明確了三陽設計之都等7個以彰顯歷史文化特色為目標的更新單元,需要我們通過學習總結不斷探索擦亮武漢歷史文化名片。
一是延展產業功能騰籠換鳥,讓靜態遺產“活起來”。歷史街區更新應強化產業策劃和功能落地,延續與拓展已有的資源稟賦,以建筑的活化利用帶動業態升級和功能活化,守得住歷史,更留得住繁華。
二是凝聚多元合力共同締造,讓街區更新“動起來”。歷史街區的更新,應將街道社區、轄區企業商戶以及本地居民這些最廣泛、最根本的力量納入到遺產保護的事業中來,共同明晰街區的愿景和價值,共同形成社區治理、服務準則。
三是聚焦群眾需求改善民生,讓城市生活“精致起來”。保護修繕后的歷史街區,不僅有光影斑駁的屋檐外挑、古樸厚重的門楣精雕、綠樹濃蔭的街巷步道,更有青年公寓、文化客廳、老年食堂、高品質商業街等新時代的便民生活設施,營造有質感、有人氣、有品位的精致居住區。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宋磊 樊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