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大學園路周邊,分布著在漢重點高校的科技園,樓宇林立、園區連片,沿著寬闊筆直的大學園路一路向南,就來到了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
6月7日晚,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燈火通明,許多公司員工還在加班工作。
入駐這里的公司基本上都與人工智能相關,形成了集群。年輕人思想活躍、氛圍輕松,晚飯時樓下咖啡店、快餐店里,隨處可見一群人探討前沿技術、談創新合作。
不做過時的技術
博士辦公室里,堆滿上萬份人工智能論文
6月5日下午,記者走進位于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7樓的武漢唯理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人員王家奎博士正在電腦上瀏覽一篇關于Chat-GPT(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的論文,辦公桌兩旁的架子上分類疊放著近萬份研究人工智能類技術的論文。
6月7日晚,王家奎在整理人工智能最新前沿進展的資料。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聊起最近大火的Chat-GPT,王家奎很興奮,他提到一個叫“24點”的智力游戲,用傳統的人工智能技術,100道題只能對幾個,但引用新技術后,能對70多個了。“這就是通過訓練神經網絡的邏輯判斷能力,讓它的智能水平提升到可以做很多復雜的事?!?/p>
唯理科技是一家創新型智慧交通解決方案提供商,近期,公司正在攻堅應急處置方面的技術。作為公司的核心研發人員,王家奎時刻關注著人工智能技術成果,“人工智能技術更新特別快,我們要不停跟進,不然很容易做一些過時的東西”。從GPT、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中,他發現了新思路,并確定為今年的重點研發工作。
王家奎(右二)在和同事探討業務。
“傳統的人工智能算法,只能判斷道路上有無事故發生,對于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無法判斷,但用多模態大模型的方法,基本上能給出過程分析,這對監測偏遠地區、無人區的交通狀況很有意義?!?/p>
公司里95后成員占多數,提出這個想法后,公司將三分之一的人組成研發團隊?!耙朕k法訓練ChatGLM、Llama之類的大語言模型。”“大語言模型能不能克服catastrophic forgetting?”“‘泛化’非常重要,值得長期研究?!薄看斡懻摃r,十幾個年輕人圍成一圈,探討如何利用好AI技術幫助行業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不時冒出幾個新詞。
王家奎說,從年初提出嘗試用GPT技術的想法后,到現在已經完成了技術原理驗證,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效果優化。
00后開發人員走上前臺
軟件不斷學習優化,平均每周更新一次
在一個實景三維模型上,建筑物存在被植被遮擋的死角和盲區,需要人工處理。就在唯理科技隔壁,武漢的峰嶺科技有限公司一名00后軟件開發人員,使用公司開發的一站式智能成圖平臺,為記者演示了如何通過鼠標點擊盲區,程序自動完成處理。
武漢峰嶺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副總彭敏才在進行激光點云上自動提取房屋模型工作。
過去,這個任務需要人工逐點摳取,但現在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從選點清除到一鍵清除,處理速度非常快,為客戶節約了大量時間。
“我們是一家開發空間數據處理工具平臺的高新技術企業。最近,我們開發的一站式智能成圖平臺Summit Map已經面向市場并進入推廣階段,Summit Map是我們重要的平臺之一,我們希望將實景三維軟件打造成一個平臺,讓更多人能根據需求進行測繪。”峰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曉慶介紹。
新技術如元宇宙、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將為實景三維技術和應用場景帶來革新,企業也應積極擁抱新技術并不斷創新。程曉慶介紹,今年,峰嶺科技計劃推出一系列智能化網絡化的新產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自動化程度,拓寬實景三維技術的應用范圍。
記者在軟件后臺看到,該軟件在5月24日進行了優化,修復了點擊處構面移除多余點的誤差等問題,在5月18日修復了點云分組顏色顯示不正確的問題。軟件平均每周更新一次,目前許多公司用戶已經可以根據平臺提供的SDK進行二次開發,公司已經從軟件工具生產商轉變為平臺應用服務商。
晚上8時還在緊鑼密鼓調試細節
幾個90后聯合在漢研發智能家電
行將半夜,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許多員工還在加班工作。
在園區6樓,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隨處散落著機器的零部件,白板上畫滿了結構設計圖。晚上8時,95后研發人員宋祖領右手操作鼠標,左手拿著一個機器人不時晃動,電腦連接著機器人的單片機,宋祖領根據晃動的反應更新代碼,讓機器人的自動控制更精確。
宋祖領調適的這個機器人名叫“智能滅菌除螨掃床機器人”,是武漢創現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產品第二代,機器人的整體設計已完成,團隊正緊鑼密鼓地調適生產上的細節,打算三個月之后推向市場。
2019年,91年的潘天宇和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碩士畢業生蔡毅等人聯合創立了武漢創現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智能家電,憑借多款機器人產品持續收獲訂單。
武漢創現科技有限公司的汪潤、 潘天宇、 夏沖、 蔡毅 、宋祖領(從左至右)在一起開產品升級的研討會。
研發階段,因市面上還沒有功能完全相同的家電,團隊買來幾種掃地機器人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內部構造雖然相似,卻無法套用到新產品上,算法和程序也不一樣,“我們需要突破的地方有很多,不光是結構的創新突破,還需要在算法上多下功夫。”潘天宇說,他對團隊成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大膽去做,勇于突破”。經過一年時間打磨,這款機器人擁有了他們設想的功能,增加了拍打床面和滾刷吸灰的功能,姿態識別上也更精準。
潘天宇將調適完后的機器人放到用來實驗的床上,不用插電,按下開關后,機器人底部亮起藍色的LED殺菌燈,開始在床上行走,移動到床沿一凹陷處時,機器人身體稍稍傾斜,將凹陷處清掃干凈,移動到床沿時,它識別到危險,自動返回,這說明機器人識別角度的能力已經很高。
目前,這款機器人已經實現自主行走、無死角清潔?!暗@還不夠?!迸颂煊钫f,企業遠期目標里還計劃加強開發機器人的“視神經”和“聽神經”,“如果不光‘手腳靈活’,還能‘耳聰目明’,我們的市場當然就更大了!”
(長江日報記者李慧紫 通訊員潘龍 攝影:記者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