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之興,在于青年。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夢想在望,使命光榮,更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朝氣蓬勃的青年一代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長江日報推出求知·青馬特輯《新思想 青年說》,從“偉大復興”“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四個維度,刊發八位青年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文章,聚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聚焦中國式現代化,一展“青馬風采”。 (點擊閱讀全文>>>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所以不可逆轉,內在邏輯是合理性與合情性的辯證統一。其合理性在于,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符合共產黨執政規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其合情性在于,其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價值取向,是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共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合理合情,既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一致,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相一致,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點擊閱讀全文>>>)
人民作為社會物質生活的主體,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在物質財富極其豐富的前提下擺脫物的匱乏,使人對物的占有變得沒有必要。人與人的關系的本質不再通過物與物的交換關系來體現,人對財富的占有不再成為發展的目的,也不能成為支配別人的權力。最終,人能夠不被外在的物的力量所控制,不再服務于物質,從而成為真正的物質主體。在此基礎上,“人民”成為社會現實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點擊閱讀全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也是在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實際創立的,更在世界范圍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和理論自信。 (點擊閱讀全文>>> )
偉大建黨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練與概括,是閃耀著中華文明璀璨光輝的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滋養和動力支撐。新時代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將引領全黨進一步奮發作為、真抓實干,提升全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能力。 (點擊閱讀全文>>> )
中國的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二者之間既有根本性聯系,也有本質性區別。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在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現代化探索實踐基礎上的繼續,現代化構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一個核心敘事話語。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彰顯出不同于以往現代化探索的顯著區別,其在指導思想、領導主體、實現路徑、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根本性的革新意義。 (點擊閱讀全文>>> )
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生成于世界歷史的背景,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的有機結合,這對于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海外學者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認知也是從這兩個向度展開。 (點擊閱讀全文>>> )
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在這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中,人通過對象化活動構筑了一個屬于人的、可以使人全面發展的世界,于是我們不再能找到一個中心化的媒介,人從而能夠自由地選擇暫時接受某種環境的媒介化,而最終的目標仍然是自我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盲目的占有活動。( 點擊閱讀全文>>> )
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思想以其深刻洞察力和理論前瞻性重構和創新了現代化的發展邏輯,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理論自信。
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成功,恰恰在于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捍衛和堅守,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艱難歷程中,能夠始終扎根中國的社會現實,扎根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基本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點擊閱讀全文>>> )
(長江日報出品 統籌:魯珊 海報:策劃丨陳昌 設計丨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