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營造良好環境、加大支持力度,是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即日起,長江日報推出“競發——武漢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一線觀察”專欄,長江日報記者深入創新型中小企業一線探訪,看中小企業如何通過創新“辦大事”,看武漢如何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環境。
通過所在園區牽線,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兩家中小企業就近配套,上月簽約,下月就將交付初版產品。
一個做軟件集成一個做應用場景
兩家企業上下樓
6日,青創園(光谷)示范園,鄒煜(左)和潘天宇在進行人工智能視覺芯片算法討論。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6月6日中午,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5樓,一個運動風、一個極客風,兩位小伙正圍坐在電腦前。
“你們兩位哪位是‘上游’、哪位是‘下游’?”聽到長江日報記者的問題,兩人笑了:“我們不光是上下游,還是上下樓!”
穿著條紋襯衣的80后創業者鄒煜是乾元集成電路(武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與中南民族大學人工智能和圖像處理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先后在一家國企的數字工程研究所、一家行業龍頭企業的信息化崗位做研發。
2020年,鄒煜堅定看好在漢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放棄了企業管理崗位,扎入視覺芯片與工業機器視覺應用賽道創業。“無論是產業工人招聘難的現實,還是工業制造智能化升級的趨勢,都讓我有了這樣的判斷——讓AI賦予生產線不會疲勞的‘火眼金睛’、推廣工業視覺檢測,富有前景。”
如他所料,企業成立后,企業工業缺陷檢測等端到端視覺智能解決方案訂單一直不斷。
穿運動T恤的另一位小伙是英國留學回來的90后機械工程碩士潘天宇,他同樣“闖”過了最低谷。他和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碩士畢業生蔡毅等人聯合創立了武漢創現科技有限公司,乘“數”而上,專做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家電,憑借多款機器人產品持續收獲訂單。
一個是做工業場景,一個是做消費場景,兩家企業去年前后腳搬進了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就在同一棟大樓的上下層。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兩人正式結識。
園區牽線
兩家企業共同開發“耳聰目明”智能機器人
武漢創現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除螨機器人。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武漢提出,為發展數字經濟,要支持人工智能算力與算法發展,還把‘嵌入式系統軟件’明確為未來將發展的10個重點軟件領域,這類軟件是芯片硬件抵達萬千應用場景的重要橋梁,芯片要實現最完美的通信制式、通信速率等都需要軟件去驅動。”鄒煜介紹,企業一直希望在該領域突圍。機會來了!今年年初,一位做國產高端人工智能芯片硬件的武漢校友找到他,希望乾元能為這款芯片進行底層驅動開發。
“這款國產算力芯片好不好用,是用于圖像識別還是語音識別?”鄒煜介紹,為了更加專業地針對不同應用場景進行開發,他開始尋找應用端的合作伙伴。
得知企業這一需求后,光谷示范園篩選了項目資源庫,同在人工智能賽道的武漢創現被鎖定。通過園區組織的創業者交流活動,兩家企業多次對接。
蔡毅和潘天宇也感到很興奮:“我們都是學機械的,擅長根據用戶需求自主靈活設計電機。創現的便攜式智能滅菌除螨機器人、智能清洗機器人多款產品,機器人本體可以自主行走、無死角清潔,其電路板‘大腦’都是我們自主研發,但這還不夠。企業遠期目標里的確有計劃開發機器人的‘視神經’和‘聽神經’,如果不光‘手腳靈活’,還能‘耳聰目明’,我們的市場當然就更大了!同在一個園區內,就能‘搭橋’尋找到視覺芯片供應鏈,非常神奇!”
“芯片好比‘工業糧食’,乾元擅長做的軟件和應用集成,相當于是把芯片的‘種子’種下地,‘開發’出不同品種的小麥,而創現做的應用場景,是將‘小麥’加工成面粉。”鄒煜說,現在,“原料生產商”和“加工商”坐在了一起,研究如何開發更適于做“包子”或“面包”的小麥,助力種質推廣。
5月初,兩家企業與上游的芯片企業簽約,并加緊聯合研發,7月就將推出初版軟件平臺。蔡毅介紹,乾元和創現合作,共同為清洗機器人打造“視神經”,通過適配算力芯片的軟件平臺,讓機器人不光能“看”到,還能通過高速計算“理解”場景,更好服務于一些工業級、消費級清洗場景。
“園區的后續服務還要跟上,我們在考慮是否拉更多的‘原料生產商’和‘加工商’入鏈。”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副總經理潘龍介紹,在該園區,中小微企業占據超九成,在示范園的對接下,正圍繞人工智能、元宇宙、新能源等幾個產業方向,進一步促進園區企業之間、園區企業與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協作,釋放龍頭企業創新活力,激發小微企業創新潛力。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