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武漢,夏糧剛剛喜獲豐收,新一季水稻秧苗,又把大地染綠。
近日,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武漢鄉村振興大講堂第40場活動走進黃陂區六指街道港灣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本次活動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鄉村振興一線落地生根——用好‘糧’策 武漢致富有‘稻’”為主題,采用線上云直播、嘉賓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參觀湖北省首家智慧農場示范點,和網友們一起暢談今年糧食生產的新變化、在漢種糧的好政策以及種糧大戶的高產妙招。
新變化
機械化普及讓農民解放雙手
科技賦能讓農業更“智慧”
今年春耕插秧,黃陂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智能全程機械化集中性生產。記者劉斌 攝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鄉村振興大講堂現場,大講堂座談嘉賓、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處長胡利明率先向大家介紹武漢糧食生產的基本情況。胡利明說:“近3年來,我市糧食播種面積逐年穩步增加,2022年全市糧食生產面積達到218.13萬畝,較2019年增加3.55萬畝。武漢糧食生產群體由散戶向種糧大戶、合作社轉變,種糧扶持政策也漸成體系?!?/p>
帶領大家一起參觀永旺智慧農場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后,大講堂座談嘉賓、黃陂區六指街道港灣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丹笑容滿面地說起今年園區在糧食種植方面的新舉措。為保證今年的糧食豐收,合作社在運用永旺智慧農場管理平臺的基礎上,邀請與中科院合作的一家大型科技企業對農場管理設施進行提檔升級。胡丹介紹:“我們在水稻種植基地安裝了太陽能智能排灌系統,通過田間液位計的數據來遠程控制排灌水。同時,通過在田間地頭安裝傳感器,更好地監測田間地頭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氣象變化的數據第一時間傳送給管理者,可有效預防氣象災害。”
2022年5月起,武漢鼎盛之佳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培和丈夫先后在黃陂區蔡家榨街道和六指街道流轉了一萬畝地,種植小麥、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做客本期大講堂,潘培分享了她的種糧故事。“我們合作社的特色在于用輕資產重運營的模式種糧。在開荒、犁地、旋地、播種和收割等階段,分別引入專業農機團隊進行機械化作業。”潘培說,“這些車隊都有自己專注的種田領域,比我們專業太多,有他們‘半托管’,是省心又省力?!?/p>
今年春耕插秧,黃陂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智能全程機械化集中性生產。記者劉斌 攝
因為對家鄉土地的熱愛和國家的好政策,武漢禾潤鑫生態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建軍回到黃陂區六指街道,流轉11000余畝地種糧食。作為大講堂座談嘉賓,徐建軍分享:“我們合作社聘請專業人負責種植生產,實現機械化集中性耕作,同時我們用企業的管理辦法運營合作社,目前與多家公司達成深度合作,基本實現訂單化農業生產?!?/p>
好政策
武漢啟動“水稻生態補償金”政策
種糧每畝可獲三項補貼
大講堂活動現場。記者劉帥 攝
為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穩定種糧農民收入,各級政府出臺了系列補貼政策。到底哪些政策是每位種糧人都能領?具體怎么申領補貼?
透過鄉村振興大講堂直播鏡頭,胡利明向廣大網友“科普”在漢種糧的補貼政策。據介紹,中央補貼資金有兩類。一是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今年中央第一批資金將補貼今年種植早稻、中稻和小麥的生產者,在中稻播栽完畢后,即會在村委會的組織下填報補貼面積申報表,經補貼面積逐戶核實、補貼資金計算分解、村內公示等流程后通過“一卡通”方式發放到種糧生產者手中,“一卡通”摘要上會注明“中央糧補”。利用自有承包地種糧的農民,流轉土地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開展糧食耕種收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個人和組織都可以申報補貼,按照誰種植誰得補貼,補貼面積不超過確權確地實測面積或土地流轉面積的2倍。
二是稻谷補貼。對在新洲區、黃陂區、江夏區、蔡甸區4個稻谷主產區種植早、中、晚稻的實際種植者給予補貼,家庭承包農戶,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可申報補貼。稻谷補貼一般在每年8月左右開展面積申報,10月底前發放到戶,“一卡通”摘要上會注明“稻補”。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武漢市出臺水稻田生態補償政策。從2023年開始,六個新城區從獲得的生態補償結算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專項用于水稻種植補貼,對上年度種植早、中、晚稻的實際種植者給予補貼,家庭承包農戶,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可申報補貼。在村委會組織下據實填報《生態補償資金用于水稻種植補貼面積分戶申報表》即可,發放流程與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發放流程基本一致,通過“一卡通”方式發放到稻谷生產者手中,“一卡通”摘要上會注明“水稻植補”。今年生態補償資金用于水稻種植補貼將于6月底前發放到戶。
胡利明說:“疊加這三項補貼,以在武漢市種植中稻為例,每畝可獲得100元左右的種糧補貼,通過發放補貼資金,可以直接減輕農民種糧成本支出壓力,提升種糧收益,穩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p>
曬妙招
好種產好糧 管理要跟上
種糧大戶共話如何種好糧
今年“三夏”期間,潘培和丈夫賀迎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記者李永剛 攝
如何種好武漢糧?如何賣好武漢糧?圍繞這兩個問題,座談嘉賓紛紛談起自己的種糧心得。胡丹認為:“種好武漢糧應該從種子開始,我們應該跟省、市農科院對接,充分用好湖北種業芯片,從源頭開始種好糧,通過好糧提升湖北大米品質。同時還可以通過政府打造武漢特色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讓武漢好糧不愁銷,賣得好。
隨著新一代農民趨向年輕化和信息化,未來農業種植會傾向于從耕到銷的全產業鏈托管模式。潘培說:種好武漢糧田間管理尤其重要。糧食種植既要管大方向也要抓小細節。雖然不需要管理者完全掌握具體每個環節的耕種技術,但要知道什么季節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細分下去,提前安排好人手和機械。在農作物打藥環節,潘培通常親自上陣,按周期呵護田間作物?!懊看无r機車隊來,對我來說都是一次交流學習的好機會。播種播多深?什么時候播?農機手都會結合當地情況給出建議。我在一次次的追問中,也更懂行。”
遵循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規律,積極探索新品種,拓展銷售渠道。徐建軍介紹,武漢禾潤鑫生態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與老河口和興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年生產、銷售釀酒專用有機小表2000余噸,帶動當地農民每年增收400余萬元;與黑龍江中商艾享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種子繁育基地6500余畝,年生產優質小麥種子3000余噸;此外,該合作社還與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中天酒業有限公司、瀘州金土地公司合作,年生產銷售有機高粱2000余噸?!拔磥?年,我們還將與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知名企業建立業務聯系,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徐建軍信心滿滿地說。
大講堂互動時間,座談嘉賓相互交流取經,氣氛熱烈?!艾F在我還有一塊地準備種植稻谷,到底是種旱稻好還是種水稻好?”潘培提出心中困惑。
“當然是種水稻,水稻產量高?!焙みB連分享起自己的水稻種植經驗。相比傳統水稻耕種方式,今年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采用無人機全程水稻飛播,只需調試好各項參數,將水稻種子倒進撒播箱,便可在田間實現精準均勻播種。
“今年,我們水稻無人機直播面積約2萬畝,5月底前已完成合作社的所有播種任務。”
與傳統的水稻耕種方式相比,使用無人機進行水稻直播,不僅有效提升了播種效率,也節約了人工成本。胡丹估算:“用無人機直播,一畝地大概能節約成本150元左右,產量預計提高200斤左右。”
現 場
探訪湖北首家智慧農場示范點
感受農業“黑科技”
潘培用無人機在小麥田播撒農藥。記者李永剛 攝
三夏時節,武漢鄉村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在黃陂區六指街道港灣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無人機正在進行水稻飛播作業。為讓水稻種植更加高效輕松,合作社的農機手將晾曬干的水稻種子,定量裝進無人機播撒箱,開機、起飛、播撒……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一臺搭載著水稻種子的農用無人機飛上了天空,在農機手的操作調試下,按照既定路線穿梭于田間地頭,有序播種5分鐘便完成了20畝水田的播種任務。
6月1日下午,胡丹帶領鄉村振興大講堂嘉賓一起參觀永旺智慧農場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據胡丹介紹,這里是湖北省首家智慧農場示范點,耕種管收四大生產環節全面覆蓋,從機庫到田間,再到完成作業,全部精準智能無人化處理。
現場,“00后”農機手陶哲向嘉賓們展示了利用手機APP操作無人拖拉機進行翻土作業的全過程。伴隨著陣陣轟鳴,搭載了北斗導航終端的智能無人拖拉機能根據設定的路線翻土、整地??油莶黄降耐恋厣?,北斗導航終端可以自主地控制方向,使車輛保持直線行駛,而且精度達到兩厘米。僅用15分鐘,一塊3畝的農田就完成了翻耕作業。陶哲介紹,除了無人拖拉機,永旺智慧農場還擁有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等各式智能農機具,這些智能農機具全部接入了農場的智慧農業系統。
在這套系統中,2萬畝農田被劃分為近400個田塊,每一塊設定一個編號,給農田“上戶口”,再通過北斗導航系統進行精準定位,將每一塊農田錄入“智慧農業物聯網”。這樣,農機手就可以在智慧平臺上監測每個田塊秧苗的長勢、土壤墑情、作物生長數據、病蟲害情況等,并根據巡田結果科學精準地選定田塊操控智能農機來進行作業。
胡丹說:歸功于農場的智能化管理,去年夏天,在旱情和高溫的雙重“烤”驗下,永旺智慧農場保證了稻田的正常生長。“我們的水稻畝產達到了1600斤,2萬畝的智慧農場收獲水稻1500萬公斤?!?/p>
享受好政策
種糧大戶越來越有奔頭
今年春耕插秧,黃陂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智能全程機械化集中性生產。記者劉斌 攝
“現在政策好,只要我們有想法、不怕累,種糧的好日子就越來越有奔頭!”鄉村振興大講堂現場,座談嘉賓胡丹講述難忘的種糧故事。
胡丹回憶,2016年3月份,合作社在政府的號召下購買了水稻保險。當時有很多的種糧大戶、合作社很猶豫,覺得一畝地多投10元錢不劃算。2016年進入梅雨期,城市鄉村、田間地頭到處發洪澇災害,農業造成損失。“這個時候政府帶著保險公司主動上門,跟我們合作社送政策幫助我們辦理水稻受災理賠,將合作社受災程度降到最低,同時還免費送種子給我們,讓我們災后重種?!?/p>
現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真金白銀拿到手上,種糧大戶的底氣也更足了。胡丹算了筆賬,去年合作社種糧,水稻種植補貼、秸稈還田補貼、農機作業補貼、農機購機補貼,多項政策疊加,去年合作社拿到了將近35萬元的綜合補助。
對未來充滿信心,胡丹心中萌生了在基地水稻種植示范區建設“一粒米的旅行”研學項目的想法。胡丹表示:未來,合作社將深挖農業文化傳承、科普宣傳、休閑旅游等多功能,發展“糧食+”系列模式,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擴大合作社的品牌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長江日報記者王東方 余康庭 蔡夢婭 通訊員胡利明 王璐 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