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黃石茶文化千年風華,共商黃石茶產業發展大計。
在20日進行的“黃石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及21日進行的“不下山美學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茶產業工作者,圍繞黃石文化傳播、茶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湖北省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程軍:
講好黃石茶葉品牌故事
2022年,湖北省茶葉種植總面積居全國第4位,干毛茶產量超過3萬噸,位居全國第五。
目前茶產業存在產品同質化、品牌塑造能力不夠的問題。在茶產業瘋狂內卷的當下,不少茶企和茶農對茶產業存在認知誤區:未能厘清茶類和品牌的區別,把茶類當做品牌;過于強調大師制作,不考慮茶本身品質的持續性輸出;沉醉于歷史文化,忽略市場和消費者需求。
黃石茶葉要跳出價格戰的泥潭、實現茶產業的突破,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要找到產品定位,突出茶葉差異化特征,并在找準定位的基礎上,設計品牌形象,做好產品包裝;講好品牌故事,增強茶葉軟實力;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個人IP,做好品牌宣傳。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茶學系教授黃友誼:
看好黃石茶葉發展前景
黃石茶產業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四大產茶區,茶產業化基本形成,茶產品質量穩定上升,形成了自己的茶產業發展特色、茶樹品種資源特色、茶種植特色、茶產區特色。
此外,黃石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適宜茶樹生長,茶文化底蘊深厚,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場需求持續擴大,也讓人看好黃石茶葉發展前景。
要打造一個全市范圍的公用茶品牌,賦予其文化底蘊,并將其打造成為全省第八大區域公用品牌;建立生態低碳茶園,提升鮮葉質量,強化生態化建設,加大種植行距,鼓勵單行種植,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多施有機肥;提升茶葉加工技術,實現標準化加工,統一加工設備,統一加工技術參數,建立技術規程,統一質量,逐步實現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開發夏秋茶資源,提高茶園綜合效益,適度開發精深加工茶產品,在新茶飲、新用途、養生功能上突破;重視三產融合,配套茶旅游設施,強化茶葉生產、茶科普、茶旅游體驗。
深圳市國際茶藝協會會長李杰:
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
通過開展茶會來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希望讓上班族知道該喝什么茶照顧自己,讓商務人士知道用什么茶來沖泡待客,讓父母知道喝什么茶可以調理健康而不影響睡眠;讓小朋友學泡一杯茶感恩父母。
深圳市國際茶藝協會舉辦的“百次茶會——系列文化活動”,結合了多種多樣的活動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開展中國功夫展演、古琴表演、地方戲曲等非遺文化展演;有關傳統文化、人文風情、“一帶一路”等主題的講座論壇;太極、瑜伽、詠春、民間手藝等技能課堂;還有定期的小劇場、詩歌會、讀書會……
希望通過茶藝活動,讓小朋友從小就愛喝茶、喜歡茶文化。
“壹心家”聯合創始人李輝:
不斷提升茶的消費品質
如今,茶消費呈現從私域向公域轉變,從繁瑣向便捷轉變,從傳統向時尚轉變的發展趨勢;茶文化升級出現了品牌IP的營造、打破產業邊界、實現雙向賦能的趨勢。
讓更多的任了解茶文化,能傳播品牌認知、擴容消費端口、提升用戶體驗,實現價值增效。傳統、固有的思維方式限制了茶葉的消費端口,可以通過開展茶會、雅集、茶劇場、茶演出等,提升消費者體驗,帶來消費價值的同時帶來品牌價值。
茶產業文化要對標對表其他產業文化,在產業數據、受眾面向、傳播邏輯、呈現方式上找差距;茶企和茶葉品牌要考慮茶的定位:日常消費、收藏、鏈接社交、文化傳遞……不同的茶屬性要有不同的茶文化定位。
CSD出山創品牌創始人、學古品牌聯合發起人陰鵬:
“黃石茶”品牌塑造大有可為
在設計中,國貨品牌重塑有可操作性、可復制的公式。這一公式是,品牌內涵中蘊藏著“生活哲思”“日用之道”“東方審美”“產品實力”以及“情緒價值”。
在黃石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各級相關部門已開展了大量工作,不斷推動產業鏈的延伸,但截至目前,“黃石茶”的品牌塑造仍然存在短板。
????以“文化茶”為例,通過開發中文筆畫形狀的文化茶,可以彰顯文化自信的設計理念。未來,“文化茶”可以成為可復制的商業模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彭金?陳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