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316國道走進殷祖、劉仁八,路旁群山起伏,漫山遍野的茶樹青翠欲滴。
“2017年,劉仁八鎮東山村只有兩家茶園,面積約2000畝。幾年時間,劉仁八鎮的種茶面積就擴大到了近4000畝,從1個村種,變成了12個村種。”大冶市仙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余放鳴說。
“老板”變“茶農”
早年間,余放鳴在黃石城區經營一家公司,經過多年拼搏,成為了從東山村走出去的“大老板”。
個人生活富足了,余放鳴的“根”還在群山環繞的東山村。
在2016年一次聚會中,余放鳴得知,有朋友從浙江安吉引回一批白茶品種在金海種植,“煤海”變成了“金山”。
在當時,種植茶葉雖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生意,但在劉仁八鎮,大手筆投入種植茶葉的還沒有。此時的余放鳴,有了在荒山上種植茶葉的想法。
經過一番仔細調研后,余放鳴打定主意,一門心思開始了茶葉種植。當年,他邀請幾名朋友合伙,成立大冶市仙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荒山5000余畝,分三期建設。其中,第一期種植茶葉面積1400畝。
荒山變青山
余放鳴選擇了白茶栽培的主流品種“白葉1號”,茶山地點位于東山村余勝灣后背山,海拔高度超過500米。
在這樣的山林之中種植茶葉,余放鳴面臨的困難遠比想象的多。“有些地方,大型機械上不去,只能人工平整土地。”余放鳴說,到2017年冬,茶苗才順利栽種下去。
為經營好這片茶山,余放鳴將黃石城區的公司交給兒子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茶山之中;為了籌集經營茶山的資金,余放鳴將自家房屋進行了抵押……
不久,這片原本到處都是茅草、年年發山火的荒山呈現出新的模樣:一垅垅茶樹吐露新芽,層層碧階宛若翡翠玉帶。
余勝灣后背山的可喜變化,吸引了更多致富能人的關注。
經營石材生意的村民周利林,2017年在東山村附近的山場中,流轉承包了200畝荒山,種植“白葉1號”。
“我幾乎每天都泡在山里,圍著茶葉轉。”在日復一日的摸索總結中,周利林獲得了更多種植茶葉的經驗,“播種時,必須把土壤錘實,這樣就能讓茶葉充分吸收土壤內部的水分;施肥、除蟲每一步都不能馬虎,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采茶時要求‘一芯一葉’,這是最好的頭茶,能賣出好價錢。”
隨著種茶業的興起,在東山村周邊,越來越多的荒山變得青翠,茶香四溢。
“一葉綠”到“一業興”
同處于幕阜山余脈,殷祖鎮和劉仁八鎮周邊的山場,是適合茶葉生長的沃土。
這片區域日照長,土壤肥沃,終年雨水充沛,云霧繚繞,適合茶樹生長。更讓余放鳴信心十足的是,因為土壤中富含各類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使得這片區域產的茶具有更高的品質。
“我們曾對這里產出的茶葉進行過檢測,結果顯示,我們的茶具有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水浸出物的特點。”余放鳴說,對比浙江安吉產的白茶,劉仁八鎮的茶,其茶多酚要高出6%,口感清醇可口,香味綿長。
“一葉綠”帶來了“一業興”。
“每到清明前后,都有不少村民攜帶茶簍,來回穿梭在茶樹間采茶。”近年來,大冶市仙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每年支出的茶農勞務報酬達200萬余元。
東山村有一個自然灣名叫石頭窖。以前,村民們大多以采石為生。如今,東山村已經在石頭窖平整了近200畝山場,種上了茶苗。“不僅踐行了生態發展理念,每年還可以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就業,豐產期后可為村集體每年增收30萬元。”東山村村支書周志武算起了這樣一筆生態賬。
在劉仁八鎮,余放鳴和周利林還有另一個身份:茶葉種植技術顧問。“我們希望和周邊茶農進行更多交流,將我們總結出來的種茶經驗及時分享給更多人,把白茶品種做優、品質做高,做到以茶促產、以茶興業。”周利林說。
今年,大冶市仙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茶山中,高產區每畝產茶達到25斤。“未來,能夠實現每畝產茶35斤。”余放鳴說。(記者?石教燈/統籌?陳子才?見習記者?張暢?通訊員?黃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