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19日訊武漢新發現的物種——緋紅金粟蘭,長什么樣子,在哪片山頭?紅灰蝶四處飛舞,能不能作為武漢生態向好的指示物種?5月18日,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舉辦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日活動,揭曉了去年啟動的“遇見生物多樣之美·尋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指示物種”隨手拍短視頻征集活動的獲獎名單。
頒獎現場。記者劉斌 攝
一年來,一批生態環境工作者、環保志愿者、高校科研院所人員、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共征集入選作品85件,內容涵蓋鳥類、哺乳動物、昆蟲、水生植物等。
專家從新穎性(新物種)、保護性、藝術性、科普性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審,選出優秀作品18件,其中,青頭潛鴨、天敵昆蟲異色瓢蟲、緋紅金粟蘭3件作品獲一等獎,另有5件作品獲二等獎,10件作品獲三等獎。
頒獎現場。記者劉斌 攝
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吳剛和他的團隊,在東湖風景區內發現了虎甲蛉蟋、紅灰蝶,說明我們的城區生態在逐漸變好。
越來越多的鳥兒用翅膀投票,駐足江城。武漢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15年來堅守沉湖濕地,他最大的感受是:“2013年統計有169種鳥類,今年增加到277種,鳥類超過10萬只,鳥兒變多了,生態狀況越來越好了。”
緋紅金粟蘭。趙鑫磊供圖
“從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估算約有10萬只羅紋鴨快樂飛掠武漢,大約200只青頭潛鴨在武漢生兒育女。”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說,這說明武漢已經成為鳥類樂園、“候鳥天堂”,人鳥和諧共生,共享這片天地。
在黃陂三中拍攝到了神奇的桃花水母,長江日報攝影記者彭年介紹,桃花水母是典型的生態環境指示物種。它的到來,說明武漢生態的確是越來越好。(長江日報記者金文兵 楊絲涵 通訊員通訊員于海濤 傅為高 郭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