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5月23日創刊以來,長江日報用2.7萬多個日夜見證著武漢不斷前行,一代代讀者則陪伴長江日報實現了從一紙風行到向云而生的蝶變。
2023年5月23日,長江日報將迎來74歲誕辰。為感恩讀者,將在線上線下舉行“潮起長江,正逢其時——長江日報創刊74周年讀者節”系列活動,以權威發布、線上直播、走進社區、豐盛禮包等各種形式,帶讀者再一次發現武漢之美,破解求醫、求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并送出數千張演出票、景區門票及百萬禮券,讓大家暢享武漢。
一起來,發現一個更美的武漢
想了解何為武漢、何為武漢人嗎?長江日報給出最生動的答案。74年無休的長江日報見證了城市巨變,也收藏了人間煙火。今年“五一”小長假,武漢入列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城市,武漢的美好被各地游客發現。那么,身在其中,武漢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奇妙處?
5月23日,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將聯合武漢市、區文旅部門,舉行“武漢文旅價值新發現暨夏季旅游產品發布”專場推介會。武漢各區夏季旅游產品、“2023武漢新發現”六大城市行動等都將在推介會上進行權威發布,并啟動“長江日報讀者節文旅惠民季”。
由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武漢國際傳播中心(WICC)承辦的“鏡頭里的英雄城市”攝影作品征集活動已經啟動,邀請讀者用鏡頭記錄英雄城市武漢的嶄新面貌和生機活力,描繪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展示城市進步的驕人成績。部分作品將有機會進行國際傳播。
5月21日,“楚才”小記者團隊將帶來一場“穿越式閱讀龜山”活動,免費帶領青少年換裝“變身”、即興表演,通過徒步群英道、參觀鼎園,了解三國歷史知識,認識歷史人物,并通過參觀魯肅墓了解三國時期的龜山故事。
在身邊,為您排憂解難
74年來,長江日報始終與城市并肩破浪,與讀者相伴相依。讀者通過長江日報可以看到武漢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人們有了憂心事、麻煩事,也總是想到長江日報。讀者節期間,長江日報將通過線上、線下等各種途徑走到讀者身邊,針對求醫、求職、居家等大小問題答疑解惑、排憂解難。
5月17日至28日,“耕植本地,鄰里相親——長江日報社區鄰里節”系列活動將陸續走進10個社區,通過長江日報5G直播車傾聽社區民生、分享治理經驗、破解小區難題,并與武漢市司法局聯手,邀請社區律師上門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化解糾紛。此外,中醫名家也將走進社區義診。
5月15日起,長江日報聯合武漢地區重點醫療衛生機構推出了大型融媒體系列直播“周醫見”。“周醫見”通過專題訪談、科普直播、深度報道等形式,向市民展示武漢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發展狀況,邀請王牌科室專家到直播間介紹前沿醫療資訊、權威健康科普,與市民面對面交流,還為市民送上健康禮包。
5月19日,大武漢客戶端聯合區融媒體中心啟動“‘就’在武漢 ‘職’等你來”大型系列直播互動活動,將走進洪山區。烽火通信、武漢洪山大學之城國資投資集團、馬應龍藥業、武漢楚秀人力資源、武漢樸樸網絡科技等百余家優質企業入駐大武漢客戶端,并將在直播間發布崗位信息,在線“搶人”。
送福利,打包您的吃喝游玩
走過74年依然風華正茂,與時代同頻的長江日報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這生命力,根植于城市,得益于讀者。在74歲生日來臨之際,長江日報將帶著廣大讀者免費看好戲、賞美景、得好禮,更能優惠買黃金。
首先奉上的是2500張演出票——“大武漢之夜”將攜手武漢臨空港大劇院送出湖北省傳統文化藝術展演的6場演出門票,邀請市民共賞湖北大鼓、越調折子戲、古琴、皮影戲、楚劇、京劇。演出陣容中既有年近80歲的“湖北鼓王”張明智,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楚劇演員余維剛等名家,也有方佳歡、張家強等新秀。
5月的武漢花海成片,如此美景怎能錯過?長江日報將聯合全市各大景區,送出黃鶴樓公園、夜上黃鶴樓、知音號、武漢海昌極地海洋公園、兩江游覽、木蘭草原、木蘭天池、木蘭花鄉、木蘭云霧山、花博匯、紫薇都市田園、鳳娃古寨等免費門票。
此外,還有曇華劇場觀演通票、漢秀劇場觀演門票等。曇華林揚子江店將贈送小曇曇文創雪糕,櫻花情酥店將帶來櫻花餅、黃鶴樓櫻花餅、棒棒糖等文創禮品。
武漢人摯愛的東湖也將攜手長江日報,以武漢歡樂谷、“東湖之眼”摩天輪、東湖湖心島動物博物館、東湖沙灘景區、東湖海洋世界、東湖飛鳥世界、東湖冰雪大世界等門票回饋讀者。5月20日,東湖落雁景區將舉辦交友相親會,特為長江日報讀者開辟浪漫專區,邀年輕“長粉”賞玫瑰、交朋友。
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2023年“購金節”將在長江日報創刊74周年讀者節中啟動,活動覆蓋全省所有城市,持續到6月30日。其間購買“建行金”投資金條,最高可享每克6元的優惠;購買建行金首飾產品,每克優惠20元;購買虎年兔年產品,每克優惠10元。
長江日報全資電商平臺“長江嚴選”則準備了三重“寵粉”福利。1分錢搶購武漢鄉村暢游券,最高價值520元。“長江嚴選”100萬張寵粉券禮包,專區產品優惠加碼。讀者節專區還有“旭東”“蕭氏”指定商品買一送一,“土道家”指定商品買二送一。
(長江日報記者萬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