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 (通訊員吳宇明) 革命時期,紅色通信戰士通過電臺及時準確地傳遞情報與信息,為奪取抗戰勝利屢建奇功。和平年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讓人們互通有無、聯絡感情更加便利快捷。到了信息通信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信息通信技術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5月17日晚,“5﹒17電信日”專題音樂會——“有‘信’遇見”在琴臺大劇院拉開帷幕。此次專題音樂會由湖北省通信學會主辦,湖北電信、湖北移動、湖北聯通、湖北廣電網絡、湖北鐵塔、華為技術聯合協辦,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和湖北長江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傾情演出。中國工程院劉經南院士,省市科協領導以及湖北信息通信行業的領導、專家出席了專題音樂會。
開幕式上,現場觀眾在劇院大屏上共同收看了國際電聯秘書長多琳·伯格丹-馬丁的“5﹒17電信日”致辭。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增強最不發達國家的能力”。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深加快,信息時代已全面來臨。但不可否認,社會邊緣的特殊群體,如老年人、偏遠地區居民和殘障人士等,對于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愈發無所適從,獲取信息存在嚴重阻礙。技術是信息無障礙建設的重要驅動力,信息通信行業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從產品設計、客戶服務、踐行社會責任等方面重點發力,能夠助力特殊群體更好融入數字社會、更加便捷地享受信息無障礙服務。
今年的“5﹒17電信日”恰逢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成立兩周年。兩年來,工作室圍繞信息通信行業重點工作和公眾關注熱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各類科普活動。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信息通信科技更好更快發展貢獻了一己之力。2023年,工作室將聯合湖北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鐵塔公司開展為期3年的“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通過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開展形式多樣的助老科普活動和適老化服務。開幕式現場,劉經南院士為科技志愿服務隊代表授旗并頒發了證書。
劉經南院士科普工作室專家、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胡鈺林教授作了題為《百年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及演進》的演講,讓觀眾更進一步了解到百年來世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及演進歷程。
音樂會共分為三個樂章:回首—跨越—展望,特選取中外經典名曲十四首,用音樂講述一百余年信息通信發展歷程,暢想信息通信發展的未來。
伴隨著開場曲——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題曲,觀眾在“噠噠噠”的電報聲中仿佛回到那段崢嶸歲月。那穿透時空的電波頻率,寓意著紅色通信革命精神薪火相傳,寓意著信息通信技術有如夜空中耀眼的星輝,點亮我們的夢想,永不消逝,永不落幕。
第一樂章《回首》為1837年—1949年。這一時期歐美國家新發明與新技術層出不窮,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中國處于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通信業基礎設施極端匱乏。新中國成立初期,省會聯系主要靠無線電臺。25%的縣沒有郵局,90%的縣沒有電信設施,電話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1.8萬戶。這一樂章選取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鋼琴協奏曲《黃河》,表現了不屈不撓、勇于抗爭、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第二樂章《跨越》為1949年至今。這一時期中國通信技術從一窮二白到走向世界前列,移動通信技術從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光纖寬帶和移動通信網絡,全國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實現5G全覆蓋。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成效顯著,有力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這一樂章選取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個重要歷史時期富有時代特點、地方特色、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樂曲:《我的祖國》《洪湖水浪打浪》《長江之歌》《春天的故事》《我和你》等。
此次專題音樂會上首次演繹了根據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鐵塔五家企業的主題宣傳曲重新編曲創作的歌曲聯唱《有“信”遇見》,展現了新時代信息通信人的精神風貌與責任擔當。
第三樂章《展望》通過星際穿越這一具有未來感的音樂,帶領觀眾展開對以6G為代表的未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無限暢想。
“5﹒17電信日”專題音樂會——“有‘信’遇見”既是一場通信與音樂交織的奇幻之旅,也是通信學會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回饋社會、致敬用戶、致敬時代的一份厚禮。來自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1700余名觀眾參加了專題音樂會。抖音、B站等大眾媒體進行了同步直播。這場創新形式的電信日紀念活動對于提升信息通信行業社會影響力、推動我省“數字湖北”建設,讓社會公眾更好地分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具有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