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實施4年以來,大灣區發展成果世界矚目,經濟總量跨越13萬億元,更進一步成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前沿和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
過去的一個月,全國各地掀起學習考察熱潮,包括江西、廣西、河南、河北、武漢、杭州在內的多個省份和省會城市紛紛組織團隊,奔赴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謀合作、學經驗、求發展。
從對外開放到科技創新,從產業轉型到營商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在多個領域成功樹立標桿。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又肩負起建設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重要使命。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協調發展則是更大的國家戰略。近年來,湖北錨定“加快由沿海開放的‘后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目標,武漢也正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一個問題期待被解答,高水平開放,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給全國其他地區提供怎樣的樣本示范?
探索制度型開放
大灣區正加快實現資源要素自由流動
作為世界級灣區和城市群,什么是粵港澳大灣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特色?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在世界上沒有先例。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偉星認為,大灣區已走出一條新路:“比如在金融創新領域打造‘跨境理財通’,在人才流通方面實現醫生、律師、會計等多個職業的資格互認,在科技創新方面實現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打造廣東與港澳聯合實驗室,開放共享萬臺大型科學儀器等?!?/p>
制度型開放是新時期開放的重要內容,大灣區有突出優勢。依托香港、澳門國際化優勢,大灣區正縱深推進與國際制度規則的對接銜接。為破解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瓶頸,過去兩年多來,在國家整體謀劃推動下,“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成功問世,三個深度合作示范區正成為大灣區當下和未來的重要開放平臺,促進三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推動大灣區擴大開放。
例如,今年2月,大灣區內地城市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試點實施。在南沙,6名科研類人才獲發首批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先行先試,為人才創造更廣闊的天地。今年2月,大灣區內地城市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試點實施。在南沙,6名科研類人才獲發首批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同樣在南沙,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一批重大平臺政策陸續推出。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南沙已累計落戶港澳企業2787家、投資總額1016.71億美元。
“大灣區的發展,最根本的是實現資源要素在全灣區無障礙的自由流動,推進地區間的全方位開放,目前已經有了顯著成效。”胡偉星說。
各城市各具特色、融合發展
大灣區正打造世界級活力灣區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相繼提出,標志著各大城市群將進一步持續承擔起提升區域綜合影響力。
城市群戰略已成為各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路徑。然而,各城市間如何形成優勢互補,互相協調,依然是多地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大灣區的發展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城市群的發展,在對外開放中大灣區確實有它的特色,在于它的這些城市都有自身特色。”胡偉星說。
“大灣區要打造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要更好地分工協作?!敝猩酱髮W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表示,市場的發展要靠貨物、資金、技術、人員等要素自由流動,只有流動的市場才是有活力的市場。
如何實現各城市的優勢互補、融合發展,除了制度上的“軟”聯通,近年來,在基礎設施方面,“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加速打造,城市之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1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
高水平開放背后
大灣區正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今年一季度,廣東GDP超過3萬億元,在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超過10%,對穩住全國經濟大盤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作為我國高水平開放的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依然保持強勢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韌勁。
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沿海開放前沿,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區位優勢明顯。經濟上的發展優勢則更為突出,廣東連續34年位居國內經濟第一大省,整個粵港澳大灣區2022年GDP也已突破13萬億元。
在制度開放、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是其打造高水平開放樣本的堅實基礎和強勁動能。在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
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粵港澳大灣區正抓住全球綠色轉型契機,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近年來,一種變化悄然發生在廣東省出口領域,主要出口商品從服裝、紡織、電子變成“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這些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的產品,正在成為我國出口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優勢產業。
所有的全球一流灣區,也同時是創新高地。目前,科技創新已成為驅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浉郯拇鬄硡^正致力于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數字化轉型、核心科技攻關、人才高地建設等方面,按下快進鍵。
如今,走進大灣區,我們會發現,國內龍頭企業如華為、騰訊、TCL、比亞迪等都聚集在此,大灣區創新生態孕育創新企業,以企業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大灣區成為中國最有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我們看到,正有越來越多的全球生產要素不斷向粵港澳大灣區聚集,成為企業發展和投資的熱土,大灣區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正展示越來越強大的吸引力。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常少華 吳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