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訊(記者喬馳 通訊員朱素芳 易帆) 5月15日,廣州多云,氣溫20℃~29℃。在武漢市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招商專班,31歲的楊睿正埋頭處理案頭工作。“碰到這樣的好天氣,換作往常我肯定要盡量多跑幾趟拜訪企業,但今天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做。”楊睿說。
上周,武漢市黨政代表團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廣州、深圳等地學習考察,并成功舉行招商推介活動。楊睿正在做的,就是梳理本次大灣區招商活動的企業信息、深挖目標企業,為接下來項目落地的對接跟蹤服務做準備。
2022年以來,江漢區先后派出多名干部,參與武漢市在京津冀、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的駐點招商工作,為武漢引進了一批重大項目、重點企業。作為這個團隊中的一員, 2022年7月,來自江漢區科經局科技創新促進中心的楊睿被派往廣州。
駐點近一年,楊睿總結出一條心得:“要想做好異地招商引資工作,必須得學會‘吆喝’。”
“如果把在武漢本地服務企業比作‘店內服務’,那么外出招商就好比‘出店宣傳’,只有會吆喝,才能吸引更多企業‘進店’。”楊睿說。
為了讓“吆喝”的效果更好,充電學習成為楊睿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事。通過學習、對比武漢和大灣區的產業發展情況,楊睿可以快速為企業介紹武漢在產業、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激發企業來漢發展興趣。
“要成功招商,必須提前了解企業,知己知彼,才能快速‘破冰’。”楊睿介紹,一次拜訪企業時,他提前做足了功課,準確說出了這家企業所獲得的一項榮譽,這為后續順暢的溝通合作奠定了基礎。
“大灣區不僅創新氛圍濃厚,企業密集度也高、外溢需求大,給武漢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不少機遇。”楊睿說,自己的性格原本內向,但經過近一年的駐點招商,變得大方了許多,“多跑、多看、多問、多談,只要下足功夫,就一定能有收獲。”
南下招商的楊睿把自己異地招商的過程比作“出門吆喝”,北上招商的“95后”宋鑒星則將自己看作是“偵察兵”:“突破能力至關重要。”
來自江漢區商務局招商科室的宋鑒星,今年1月9日被派駐北京,成為武漢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招商專班的一員。
宋鑒星說,出發前,他特意收集了不少招商推介材料,“視頻、圖片、文字材料加起來有幾個GB”。
北方的氣候,讓從小在南方長大的宋鑒星起初有些難適應,但最讓他感到“難”的,是駐點招商專班在異地挖掘資源的艱難。
“在外地招商一線,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獲取、研判和推介企業信息和意向,為后方單位部門的對接和服務提供可靠情報。”宋鑒星說,在對接渠道不暢通甚至缺失的情況下,敲開企業的門是開展工作的第一步。
宋鑒星說,面臨挑戰,招商專班除了“叩門式”拜訪,還廣泛利用武漢企業協會、高校校友會、研究院所等渠道,鏈接更多優質企業。
今年3月,在武漢市舉行的“2023武漢全球招商暨一季度項目簽約大會”上,駐京招商專班就從京津冀地區引來了2個大型企業考察團,在前后方緊密配合下,考察團中的多家企業還與多個城區建立聯系,并促成多項合作。
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勇于作為,這是宋鑒星駐點招商以來最大的體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持續踐行這三個‘作為’,為武漢產業發展盡自己全力。”宋鑒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