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15日訊 第四屆智慧城市與智能建造產業博覽會暨高端論壇日前在漢落幕,展會上機器人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幫手,令觀眾大開眼界。事實上,機器人正進入并服務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的武漢市勞動模范、武漢三鎮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科創中心專班負責人梅丹正忙于清淤機器人的研發,這款機器人如研發成功投入使用,可代替人工巡檢,應用前景廣闊。
深入各行各業的機器人是如何研發出來的?梅丹的回答解答了記者的疑惑,這需要行業專家和人工智能科研人員的交叉融合,“我是給排水專業研究生,本科是電子信息自動化專業,工作19年,熟悉業務,也有比較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知識,可以為人工智能專家學者提供專業數據和創新方向?!泵返そ榻B,以往污水處理廠池體傳統清淤工作是需要人工下水作業的,存在安全隱患和生產停產等問題,目前由武漢控股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成果轉化平臺武漢數字建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的這款清淤機器人,可實現不停產、少人工、安全系數高的清淤作業,同時做到生產作業過程設備及作業信息的采集、分析、管理指揮的全過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梅丹在市城投集團公司所屬水務集團工作19年,一直奮戰在水務環保事業第一線,參與推進了北湖污水處理廠、黃孝河機場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今年的工作挑戰性更大,要帶領科創中心專班研發系列作業機器人和相應的配套設備,推進污染泥土渣水無害化處置和高值化利用領域。
科技研發面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問題,并不如普通項目能落地出業績,有沒有這方面的擔心?“沒有,我相信我們的工作對企業、對整個行業都是很有幫助的。”梅丹稱,集檢驗和清淤于一體的機器人在國內尚屬空白,“目前的機器人技術還有很多局限性,比如遇到隔擋就過不去了,還不具備在管道內部‘探傷’來判斷有無破損堵塞等性能,目前市面上沒有很成功的產品。從行業來看,我們迫切需要研發更便利、更智能的機器人并轉化落地,從社會效益來看,它將解決停產期的污水處理問題,提高污水處理廠生產效率,讓城市水環境更干凈?!?/p>
她也認可,當下清淤機器人能夠落地并產業化、市場化,還有一定的難度,“這些事必須有人來做,100次的想法不如一次行動?!彼硎?,“我們要構建以機器人為主體的人機協同智能運管新模式,通過不斷迭代升級,最終實現覆蓋多種場景、多種體量、多種工況的高效、少人作業的多業務多服務的系列機器人,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系統運管少人化的智能作業”。
今年帶隊研發的同時,梅丹還牽頭海南(澄邁)水務科技產業園的籌建準備工作,一出差就是一個星期?!罢f來慚愧,現在太忙了,經常出差,一兒一女我都管得比較少?!弊鳛?023年武漢市勞動模范,梅丹的巨幅海報正掛在地鐵2號線漢口火車站站廳,“五一”期間她帶著孩子去看了自己的勞模海報,“想讓他們看到,媽媽是一個優秀的媽媽,雖然生活上不能很好照顧他們,但我努力工作,為武漢的碧水長清出了一份力,希望能給孩子做個榜樣?!?/p>
(長江日報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付諶薇 攝影:記者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