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記者雷心蕊)制度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化營商環境……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也成為武漢市黨政干部重要的學習對象和考察目的地。
率先實行產業轉型升級
敢于第一個“吃螃蟹”
TCL華星武漢基地的T4柔性屏生產線,機械手臂正繁忙轉運著柔性屏。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在世界版圖中,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并稱世界四大灣區。
國內通訊終端領域首家上市企業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這里創立。
當記者問到當年創業為什么選擇深圳時,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回答道,因為深圳是全國電子信息產品生產重鎮,手機、電視、電腦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產量居全國之首,產品走俏國際市場。
同時,該項目投資金額大,TCL難以獨自承擔。深圳作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面,項目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中國企業從國際公司那里“買”到真正的“核心技術”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李東生決定:讓TCL自主啟動8.5帶線液晶面板項目——華星光電。
國家部委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鼎力支持。該項目被納入國家平板顯示產業規劃布局。深圳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50%的股本投資;液晶面板技術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在廠房建設資金上給予支持。
鼓勵高新企業落戶
重點培育“專精特新”
大灣區企業具有創新性強、成長性高的特點。區域內“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龐大,且整體質量優異,包括華為、大疆、格力等從中小企業一步步發展為各自領域的領軍企業。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發展,與地方產業基礎、營商環境、政策助力密不可分。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所以能夠實現領跑,一方面得益于產業根基深厚,孕育出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后備力量,一方面又與當地企業重視科技研發投入關系密切。
“深圳是一座夢想之城。”比亞迪集團董事長王傳福這樣形容道。
“還記得1995年剛創業的時候,沒有廠房、沒有固定資產,也拿不到銀行貸款,發展很困難。深圳當時設立的‘深高新投’專業金融服務機構,幫助中小科技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讓我們站穩了腳跟。”王傳福回憶。
十多年前,比亞迪首批純電動大巴在深圳上路,不被看好、飽受質疑。在巨大壓力下,深圳敢為人先、鼓勵創新、制定標準,給比亞迪先行先試的機會,在全球率先實現電動車規模化、商業化運營。
如今,比亞迪在2022年營收超過4200億元,已吸納就業60萬人,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3.8萬項、授權專利2.6萬項。
武漢正在追趕、學習大灣區的長處
TCL空調的自動化產線,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這一點,從湖北南下深圳創業,又返回武漢投資建廠的方先明先生最有感觸,他帶著已經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的深圳萬測試驗設備有限公司,重回武漢開始新的創業。
“雖然我們在國內領先于行業第二名企業有兩三個億,但是實際上要實現國產高端測試儀器的目標還非常遠大。”方先明說,企業發展需要更多人才,武漢是最好的選擇。“我們向武漢江夏區招商辦遞交材料后,2020年一期工程正式投產,第二年就實現了兩億元的產值。”
他告訴記者,2021年武漢發布的《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就是全國首個以市政府名義出臺的“專精特新”專項行動計劃。
“武漢給我的感覺是城市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追趕大灣區先進發達地區的步伐明顯加快,并且帶動周邊地市飛速發展。”TCL華星光電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