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時起床張羅,做好一模一樣的兩份飯菜,一份作為早餐,另一份打包當午餐。7時從城區紗帽街出發,行程40余公里,路過城鎮、橫跨高速、走進田間……村醫劉志強帶著做護士的妻子萬會,驅車來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江村衛生室。
漢江村位于武漢西南端。在武漢市19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移民安置村中,漢江村是規模最大的移民村。早些年,因為漢江村地處偏遠,移民的方言不易聽懂,幾乎沒有人愿意來當村醫。時任街道衛生院院長覺得找劉志強來“頂班”讓人放心,一個電話打過去:“就頂兩三個月,等我把人找到就換你回來。”沒想到,這一干就是6年。這個被村民認定“眼中有真誠,口中有關切,手上有技術,心里有病人”的樸實漢子,在此默默書寫著中華大地最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村醫檔案”。
時間檔案
2022年上級特批“休息”,仍上班345天
10日,武漢經開區漢江村衛生室, 劉志強(左)負責看病,萬會(中)負責輸液、拿藥。 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2023年5月8日,周一。早上7時40分,劉志強、萬會夫婦到達漢江村。
漢江村衛生室就在村中心廣場、村委會隔壁。幾位起得早的大爺大媽一邊溜達,一邊等候,看到劉醫生夫婦來了眼前一亮。
很快,萬會進工作間擦拭消毒,劉志強趕緊燒開水。三個保溫杯,一杯沖泡綠茶,一杯是前一天備好的涼白開,兩杯冷熱一起兌到一個更大的杯子里,劉志強“咕嘟”“咕嘟”喝下去,整個上午,他幾乎不會再有時間喝水或上廁所。
“劉醫生,我頭暈得很……”這一天,第一位找他看病的是獨居的王爺爺,他跟劉志強絮叨著,訴說病痛和委屈,就像見到大人的孩子。
第二位找他看病的是一個5歲男孩,由奶奶焦急地帶來。劉醫生蹲下身子,先捂了捂聽診器,再貼到孩子胸前凝神細聽。“肺部哮鳴音比昨天好一些了,今天再鞏固一針。”正在輸液區忙活的萬會快步出來,默契地接過處方單,回藥房準備。
一名受傷小伙坐著輪椅來換藥,另一名腿部被燙傷的漁民大爺喊著疼……上午10時不到,兩間診室20多個座位幾乎坐滿,劉志強和萬會忙個不停。
中午12時,只剩幾位仍在輸液的老人。萬會獨自到樓上休息室,插上蒸鍋熱飯菜。米飯、萵苣、土豆絲、萵苣葉,他們早已習慣“一樣的飯菜連吃兩頓”。
快到下午1時了,換劉志強上樓吃。雖然在同一間衛生室工作多年,但夫妻倆從沒有一起吃過午飯,劉志強說:“診室必須有人守著,要讓鄉親們隨時望得見人。”
也正是因為隨時望得見人,村民們遇到急癥都放心前來。去年11月的一天中午,一輛面包車沖過來:“劉醫生,快點快點,被蜂子蜇了,人不行了。”劉志強奔過去,只見車上一個小伙子已昏迷,兩只腳松垂著……劉志強跳到車上,掀開小伙的衣服,發現全身成片的斑丘疹。劉志強迅速為小伙注射一組過敏性休克急救藥物。雖進行了緊急處理,劉志強還是擔心患者病情加重出現令人窒息的喉頭水腫,他囑咐家屬立刻將小伙送到約9公里外的上級醫院——湘口街衛生院。
“劉醫生,我就是涂剛!”第二天,這位小伙好端端地站到了劉志強面前。27歲的涂剛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一家人在附近種草莓。事發當天,他把蜂箱搬到大棚里授粉,結果被蜜蜂蜇傷,一頭倒在田里。涂剛的妻子逢人便說:“要不是劉醫生,我家就塌天了!”
今年是劉志強夫妻來漢江村第六個年頭。打一開始,衛生室就實行24小時應診,白天開門,夜晚劉醫生睡在樓上,敲門便應,有電話就出診。
2020年,因新冠疫情,村衛生室進入應急狀態,承擔核酸采樣、對接轉運、照顧常規病人的重任。湘口街衛生院考慮到已配備救護車,決定2021年起衛生室不再安排值夜班,村民發生急癥直接打120。但是,這一年漢江村衛生室365天開診,一天也沒關門。
漢江村村民習慣出早工。抗疫期間,全區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為配合村民的出工時間,夫妻倆凌晨3時就從家里出發,5時開始核酸采樣,平均一天采集咽拭子800人份。“劉醫生、萬護士太累了!”2022年,夫妻倆接受上級建議,只要雙休日沒有核酸采樣任務就休息。這一年,他倆休息了20天,村衛生室開診345天。
今年以來,夫妻倆還是放棄了休息,雙休日衛生室接診半天,直到看完當天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
劉志強的手機號20多年沒換,村里每家每戶都收到過他的名片,他的通訊錄和微信里存著1000多位漢江村以及周邊村民的電話。不管有多晚,不管是電話鈴響還是微信“叮咚”,劉志強都會立即回答村民的疑問,指導轉診,隨時進入上班狀態。如果不是因為女兒在紗帽街讀高三,夫妻倆恨不得就住在漢江村,劉志強說:“回到家,心里還是放不下。”
病患檔案
啥病都看,2022年門診量1.2萬人次
漢南漢江村衛生室,劉志強醫生為村民量血壓。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今年3月,村民李仁平來衛生室說頭暈。“高壓270(mmhg),低壓160(mmhg)。”量完血壓,劉志強心里一驚,他邊用藥應急,邊催促李仁平趕緊去大醫院。“我就是喝了點酒。”李仁平不肯去。劉志強一邊電話通知李仁平的妻子,一邊找村委會想辦法。村支書王波當即聯系救護車將李仁平送到武漢市漢南區人民醫院。診斷書上寫著:顱內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隨時可能出現呼吸、心跳驟停……這一診斷證實了劉志強果斷處置的必要性。
李仁平又被緊急轉診到一家三甲醫院,仍告病危,醫生說他“極有可能下不了手術臺”。李仁平曾因骨癌高位截肢,家屬更加不敢冒險,于是選擇保守治療,把劉志強請來。劉志強琢磨藥方、上門輸液。一個月下來,李仁平竟慢慢好起來,血壓控制住了,因視神經受壓迫而模糊的視力也改善不少。
漢江村在冊村民422戶、1750人,加上周邊老社區居民、仙桃來漢務農村民,人就更多。“雖說老齡人口居多,但‘內外婦兒’啥病都可能遇到,總不能村民來了往外推吧!”劉志強說,“村醫應該是全科醫生,要有首診能力。小病留下來治好,大病指個方向,急病快速處理協助送大醫院,慢病就要進行長期管理。”
據統計,2022年村衛生室門診量1.2萬人次,高峰時期日接診八九十人。劉志強說:“這里離大醫院遠,村民第一個能依靠的就是衛生室。”他看過的患者,有8個月的嬰兒,也有93歲的老人。
七旬村民肖爺爺突發心源性休克,意識陷入模糊,劉醫生給老人用上救心藥,按壓穴位,硬是在120到達之前讓他基本清醒。一個1歲多的孩子高溫驚厥,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他緊急處理后馬上送湘口街衛生院,孩子很快恢復。一位女村民持續頭痛,去大醫院查不出原因,血壓正常,CT也沒問題,于是又回到村衛生室找劉志強。劉志強反復琢磨,一縷縷撥開她的頭發觀察頭皮,最終在頭頂處發現幾個小紅點,“這是帶狀皰疹”。查到病因,對癥用藥,女村民很快痊愈。有位婦女腹痛難忍,來到衛生室求助。劉志強按壓其下腹麥氏點,發現有壓痛,懷疑是闌尾炎,指導她盡快去上級醫院。術后,醫生告訴該婦女:“如果再晚來一點,闌尾穿了孔,就得動大手術了。”
村衛生室設備簡易,更沒有化驗條件,這反而磨煉了劉志強的手和眼。他熟練掌握并不斷精進“視觸叩聽”基本功,把醫生的觀察力、感知力、判斷力發揮到極致,自我總結形成寶貴經驗。
查體辨析闌尾炎、腸梗阻,他一查一個準;農村相對多見的農藥解毒、中暑搶救,他靜心專攻;家長最揪心的嬰幼兒頭皮針注射,他反復練就。在村衛生室這方小天地,劉志強讓人們看到全科醫生的廣闊世界。
出診檔案
慢病管理在冊108人,一周一見面
3月8日,劉志強醫生來到85歲老人唐貴榮家,查看老人腳部的恢復狀況并為其消毒換藥。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去年底,85歲的獨居老人唐云貴使用電療儀時灼傷左腳。起初他沒在意,劉醫生上門服務時發現他4個腳趾已發黑,趕緊聯系老人在市區工作的兒子送醫。今年1月,老人做手術截去4個腳趾,回家后傷口遲遲不能愈合。劉志強接手,天天上門換藥。面對唐爺爺化膿發臭的傷口,他湊近清洗,不留一處“死角”。現在,唐爺爺的傷口完全愈合。
在漢江村,遇到像唐云貴這樣需要上門診療的患者,劉志強隨叫隨到。
村民肖道龍一生吹嗩吶,臨老患上喉癌,終末期沒有合適的醫院收治。劉志強、萬會輪流上門,一邊為老人止痛,一邊陪他聊聊天。臨終前幾天,他倆天天抽時間探望。老人帶著寬慰而去,走得安詳。
“但愿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劉志強求學時習得這句古語,銘記在心。他說:“家庭醫生是有‘治未病’責任的,病人越來越少,才是我的成功。”
行走在村里,村民們遇到劉醫生都會熱情地打招呼,這是他“傳播健康”的好時機。“肉菜蛋要搭配著吃”“一人一天只能吃多少鹽? 剛好一啤酒瓶蓋”……拉家常間,健康知識不知不覺入腦入心。
在漢江村衛生室,正式簽約接受慢病管理的服務對象有108人,建檔開展健康咨詢服務的有520人。
慢病管理要求是一個季度一回訪,劉志強除了定期上門,也勸老人們出來活動,順便到衛生室免費量個血壓、測個血糖。這樣一來二去,醫患每周都能見上一面。
2017年10月1日,自打來此服務村民的第一天起,劉志強就注意把工作做細,聽不懂村民口音就多問幾遍,自己講普通話也會說慢一點。“他們是為國家建設搬的家,我發自內心敬重他們。”
村民們來自湖北十堰鄖陽區柳陂鎮。2010年,四個自然村的村民分為兩批,整體搬遷至新建的漢江村。村民們住的是統一規劃的中式庭院,前院養花后院種菜,廣場寬闊,果樹連片,娛樂、體育活動設施齊全。漢江村衛生室不僅是一個治病的地方,還是一個交流、融合的場所。一些本地居民也經常到村衛生室看病,十堰人與武漢人自然而然地親近起來。
漢江村的老人們一輩子節儉,大都舍不得掏錢看病,劉志強就幫大家“少花錢治好病”:輸液一天,費用通常不過50元;治療感冒,一個療程的藥費大致控制在一兩百元內;100片一瓶的布洛芬、100板一大盒的氨咖黃敏膠囊都是便宜藥,他干脆自掏腰包買下來,拆零送給村民。
老書記涂德利回憶:“建村開始,先后來過幾個私人承包的村醫,但總有些磕磕碰碰。自從有了劉醫生,大家都說稱心的村醫來了。”
個人檔案
檔案標簽:武漢經開區第一個擁有執業醫師證書的村醫
劉志強與妻子萬會。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當醫生說到底是要看好病。”中專畢業的劉志強學醫起點并不高,卻是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個擁有執業助理醫師證書、第一個擁有執業醫師證書的村醫。
劉志強1975年出生,因為母親長年病弱而立志學醫。1993年他從當時的“洪湖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1997年回到老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撈子湖村,從實習村醫干起,做了26年村醫。多年來,劉志強養成習慣,每天復盤當天的行醫情況,邊復盤,邊上網學、查醫書學,給自己上“晚課”。
2003年,劉志強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全國統考,第一關技能操作就被刷下來,插管洗胃、清創縫合都不合格。一個中專畢業生,與本科生、研究生同臺考試,劣勢顯而易見:操作呼吸機、穿脫隔離衣、氣管插管這些操作一概不會,好些儀器、設備連見都沒見過。有人嘲笑他,劉志強不作聲,報班學習。他住到衛生室,白天上班,晚上上網課學到深夜十一二點。第二天早上5時就起來,再學3個小時,然后上班。他這樣整整堅持了6個月,次年再考,操作技能一次過關,順利獲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2015年,他一路過關斬將,獲得執業醫師資格。
30歲那年,他開始學中醫,兩年獲得中醫中專文憑。44歲那年,他參加省衛健委全科醫生培訓,順利注冊全科醫生。近年,他又和萬會相繼通過招聘考試,成為“員額制”村醫。
拿到執業醫師證后,有親友找過來,邀請劉志強到自家開的醫院,組織上也想調他去街道衛生院,他一一婉拒。反而是一通懇請他到漢江村“頂班”的電話,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從此在漢江村扎根。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知道農村人的疾苦,他們就盼著身邊有個值得信賴的好醫生。”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誰能在“山倒”時第一個送上肩膀?劉志強認為,在農村,這個人應該是有專業能力、能跟村民打成一片的村醫。劉志強和萬會都是黨員,他們覺得自己有這份責任。
在和長江日報記者的交談中,劉志強不時流露出對這方土地的摯愛。他多次提及這樣一幕:“剛到村口,就看到等候在衛生室門口的鄉親們,讓人心頭一暖,醫者的價值感油然而生。”他說:“只要組織和群眾需要,我們就一直干下去!”
(長江日報記者羅蘭 胡慧 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