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發展的排頭兵,上市企業的表現常被視作地方經濟的晴雨表。近期,A股上市企業相繼完成一季度財報披露。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全市76家境內上市企業中,約七成一季度營收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一批來自商貿、證券、旅游、通信、激光、數字經濟等細分領域的企業表現亮眼,展現出穩健增長的發展態勢。
文旅市場加速繁榮
三特索道一季度營收利潤“雙增長”
“五一”小長假第一天,江漢路步行街游人如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打卡。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各地景點游人如織,大熱的文化與旅游市場也推動了業內上市企業的發展步伐。
前不久,武漢上市企業三特索道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三特索道實現營業收入約1.60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173.09%,凈利潤2871.78萬元,較2022年同期大幅增長231.03%。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旅游及景區板塊企業,這也是三特索道從2007年上市以來首次實現一季報凈利潤為正,營業收入接近疫前旺季水平,創下了一季度歷史同期最好成績。
同樣在回暖的,還有商業領域上市企業。武商集團一季度實現營收20.54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0%;中百集團一季度營收超過35億元,保持增長態勢,盈利能力也在持續提升。此外,居然之家、漢商集團等武漢上市商業類企業均交出了營收正增長的一季度成績單。
休閑零食領域龍頭上市企業良品鋪子一季度發展同樣亮點十足。今年一季度,良品鋪子實現營收23.85億元,凈利潤1.49億元,同比增長59.78%。這份成績單也是良品鋪子今年繼續推進高端零食戰略,優化產品運營模式,提升經營效率和質量的直接體現。
市場交易量持續活躍
兩大上市券商“開門紅”
在一季度武漢上市企業中,來自證券行業的長江證券和天風證券兩大券商強勢反彈,營收、凈利潤均大幅增長,實現了“開門紅”。
其中,長江證券一季度實現營收21.51億元,同比增長155.05%;歸母凈利潤7.5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倍。天風證券一季度營收14億元,同比大增283.04%,歸母凈利潤5.47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2022年,受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證券行業經營業績短期承壓。今年在全面實行注冊制的背景下,券商投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證券行業也在一季度迎來了全面好轉。
今年一季度,表現突出的還有一批來自數字經濟領域的武漢上市企業。例如,天喻信息、信科移動、光庭信息、盛天網絡等知名企業。2022年登陸科創板的信科移動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59億元,同比增長41.39%;凈利潤3737.44萬元,實現扭虧為盈。信科移動發布公告介紹,公司緊抓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機遇,積極把握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作為一家場景化互聯網用戶運營平臺,盛天網絡在不久前同步發布了2023年一季報和2022年年報。2022年全年,盛天網絡營收約16.6億元,同比增長接近36%;今年一季度,盛天網絡實現營收約4.3億元,同比增長達到34.5%,延續了較好發展態勢。該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加強對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聚焦科技創新,打造全新娛樂體驗。
光電子信息產業表現不俗
銳科激光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翻番
在銳科激光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樣機的研制和測試。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資料圖)
記者梳理發現,在武漢上市企業軍團中,領頭羊九州通今年一季度繼續保持龍頭地位,實現營業收入420.93億元,同比增長19.75%。公司在一季報中稱,在保持醫藥分銷業務穩健增長的基礎上,總代品牌推廣、醫藥新零售與萬店加盟、第三方物流等新興業務快速增長,業績指標超預期達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漢生物醫藥及大健康領域,人福醫藥、回盛生物、科前生物等上市企業在營收方面均實現了較好增幅。
再看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相關上市企業今年一季度在營收、利潤等方面整體也都有不俗表現。作為排頭兵,烽火通信在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0.16億元,同比增長10.08%;凈利潤3739.04萬元,同比增長39.58%。
光纖光纜行業龍頭企業長飛光纖一季度營收超過30億元,在繼2022年全年高增長之后,再次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業績報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長飛光纖研發費1.8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30.1%。
從盈利能力上看,銳科激光、華工科技在今年一季度凈利潤也有較大增幅。其中,銳科激光一季度歸母凈利潤4406.31萬元,同比上升110.79%;華工科技凈利潤3.08億元,同比提高36.34%。
上個月底,銳科激光召開2023新品發布會,一次性推出多款高端激光設備,保持了穩健的產品研發和更新步伐。數據顯示,2022年,銳科激光新能源業務增長達167%,汽車、光伏業務增長迅猛,增幅分別達到30倍和36倍,銳科激光器已在7家頭部車企形成批量訂單。
華工科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一季度新能源車PTC業務營收增幅達到100%,目前已實現主流車型的基本覆蓋。雖然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會有下調,但公司這一塊業務預計會有翻倍的增長。
(長江日報記者吳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