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5日訊(記者黃麗娟 通訊員武旅信)5月4日,為促進武漢國際文化交流,助力武漢高質量“對外開放”、加快旅游行業快速復蘇,武漢文旅志愿者開展 “新時代英雄之城 國際化大武漢”全網直播活動。武漢文旅志愿者分赴京漢火車站、武漢長江大橋、漢口歷史風貌區、古琴臺、琴臺美術館、張之洞博物館、武鋼文化產業區、光谷產業園和東湖落雁景區等九個武漢著名地標,通過演播廳和外景地實時連線,全方位展示大武漢擁抱世界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讓全國網友深入了解武漢的國際化發展歷程,感受武漢的“國際范”。
直播嘉賓余熙、謝雙玉。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直播活動邀請了知名學者、行業專家、國際友人、國家金牌導游和新媒體領域優秀代表共同參與,余熙、謝雙玉、陳銘、胡偉慶、叨叨等眾多行業“大咖”到訪直播間座談,并與各分站點的文旅志愿者們遠程互動,共同圍繞大武漢的國際化進程展開對話和交流。該直播通過人民日報、央視頻、大武漢新聞APP等多個平臺實時播出,線上反響熱烈,湖北大學旅游管理學院等高校學生也積極參與直播互動。在持續6個小時的直播中,武漢文旅志愿者以交通區位、知音同行、工業發展和多元發展4個篇章,跨領域、多角度地展現武漢從古至今、從無到有的國際化建設成果。
直播嘉賓胡偉慶、趙亮。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得天獨厚的國際交通樞紐
上午8時,武漢文旅志愿者、導游名師袁智率先來到直播的第一站——京漢火車站舊址,緩緩講述京漢火車站的“前世今生”。京漢火車站是影響近代武漢快速發展和輝煌成就的重要交通樞紐,這里駛過百年京漢鐵路的時光列車,讓大武漢從此走上了通衢九省、縱貫南北的都市復興之路。從起點出發,武漢闊步邁向現代化新征程。武漢文旅志愿者用直播鏡頭引領觀眾欣賞武漢長江大橋的壯觀景色,體會“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深意。
武漢文旅志愿者、導游名師袁智。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在江漢關萬里茶道遺址,國家金牌導游、武漢文旅志愿者錢文康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外國留學生介紹萬里茶道的歷史圖景,通過直播還原解說場景。知名學者、中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家余熙曾在長達數十年時間里走遍六大洲70多個國家,活躍于全球公共外交領域。直播中,他以自身的國際視野探討萬里茶道的深厚價值。“萬里茶道不僅是貿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明互鑒的紐帶。武漢助力萬里茶道申遺,也是走向世界的一種方式。”
享譽世界的知音文化
龜山腳下的古琴臺,流傳著飄揚千年的知音旋律,與“知音號”、琴臺大劇院、月湖的繽紛聲潮相映生輝。國家金牌導游、武漢文旅志愿者張玲與孩子們圍坐在琴臺公園,徜徉在民族音樂文化的長河中,感悟千年知音文化。張玲從伯牙子期講到知音江城的非遺故事,引人入勝,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隨后,她現場演奏古箏名曲《漁舟唱晚》。悠揚婉轉的琴聲沁人心脾,引來現場游人陣陣掌聲和線上觀眾不斷點贊。
國家金牌導游、武漢文旅志愿者張玲與孩子們圍坐在琴臺公園。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在復雜多變的跨文化傳播形勢中,知音文化反映了價值觀的共鳴,人們不斷追求心靈上的高度契合。”在著名辯手、武漢大學講師陳銘看來,知音文化作為武漢的城市精神之源,讓這座依托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城市擁有了顯著的開放度和包容性。隨著武漢城市文化外向度的擴大,知音文化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武漢的國際化建設提供強力文化支撐。
人文深厚的多元城市
著名辯手、武漢大學講師陳銘。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在工業發展篇,直播現場相繼抵達漢陽造創意園和武鋼文化旅游區,從青山到龜山,從炙火到硬鐵,在武漢文旅志愿者的生動講解下,廣大網友共同探尋城市崛起的工業根基,觸摸工業遺存的文脈。在直播交流的過程中,武漢開飯喜劇主理人叨叨談起了自己選擇在武漢發展的原因。在武漢上學時,他便深深愛上了這個城市。工作后,他將第一個商業演出劇場開在平和打包廠。“當時是被平和打包廠厚重的歷史沉積感所吸引。這種工業遺址的氛圍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我想如果在這里表演脫口秀將會給觀眾帶去獨特的享受。”
武漢開飯喜劇主理人叨叨。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放眼全球,世界級的文化和產業集群能夠造就國際化的大都市,但往往以舍棄舒適而友好的人居環境為代價,但大武漢既不失“宜居宜游”的底色,還擁有鮮明的創新與創業基因。科技騰飛,離不開“世界光谷”撐起創新的“支點”;生態宜居,東湖濕地打造“人水和諧”的樂園。自然生態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機融合,新型文旅消費場景與數字化生活無縫銜接。“敢為天下先”的武漢,正在構筑包羅萬象的多元業態版圖,續寫城市新篇章。一場“新時代英雄之城 國際化大武漢”全網直播活動中,武漢文旅志愿者通過志愿講解,深挖大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內涵,展示武漢文旅特色資源,為打造武漢國際化大都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