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防"并舉
讓堤壩白蟻無處隱匿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自古以來我國堤壩就受到白蟻的危害
白蟻 是等翅目昆蟲的總稱,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木材或纖維素為食。但因其食性很廣,書本、衣物等也是其營養物質來源,甚至其進食分泌的“蟻酸”還能腐蝕鋼筋、水泥等。所以白蟻對樹木、建筑物和堤壩危害嚴重。
▲一王多后
白蟻對于堤壩的危害有多大?
解鎖白蟻VS堤壩“破壞現場”
堤壩、水庫內的白蟻來源廣泛,而堤壩本身又具備白蟻適宜的生存條件,一旦白蟻滋生,就會對堤壩造成嚴重的威脅。
▲挖出的蟻巢
面對這一群不速之客,武漢水務部門“人防”“智防”并舉,讓堤壩白蟻無處隱匿。
▲白蟻防治工作人員簡介挖掘白蟻巢穴要點
“武漢市在全國率先運用信息化、智能化、生物化手段監測治理堤防白蟻,成效顯著,經驗值得推廣。”4月17日,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一行到武漢市調研白蟻防治工作,充分肯定了武漢市堤防白蟻防治工作成效。
▲挖出的蟻路
近年來,武漢市多措并舉,將普查與防治相結合,實施綜合防控,精準施策,運用智能遠程白蟻監測系統,探索對白蟻活動的全領域、全時段監管和安全隱患的高效率、高標準處置,有效構筑了防蟻屏障,有力保障了江城安瀾。
▲江夏區堤防總段熊宗國副段長介紹主要情況
武漢市水務局提前謀劃,精心組織,利用4、5月白蟻活動高峰期的最佳滅殺時機,每年及時啟動堤防白蟻普查及防治工作。武漢市三級以上河道堤防工程白蟻危害年度普查率達100%,精確掌握白蟻危害程度、蟻穴分布和活動軌跡。
開發的智能遠程白蟻監控系統,已運用于江永堤、爛泥湖堤、軍山堤、漢南長江干堤等27公里重點堤段。該系統融合“物聯網+大數據+白蟻監測”技術,實施全方位24小時可持續動態白蟻監測,可以高效識別白蟻活動特征信號。一旦有白蟻觸發傳感設備將自動遠程報警,確定地下白蟻活動范圍,采用白蟻隱患探測儀精準鎖定主巢位置,對表面無蟻害痕跡的堤防提前采取措施,變“被動防治”為“主動處置”。
科學分析白蟻危害程度,因情施策,對可能形成穿堤蟻路的堤段,采取鉆孔灌漿封堵蟻路;在有蟻源區域或白蟻活動跡象堤段,設置隔離屏障;優化堤防防護林品種和布局,加強堤防工程衛生環境整治,壓縮白蟻滋生、繁殖環境。近年來,先后在通順河堤、洪北堤、新合堤、中小河流治理等堤防工程整治中實施了白蟻危害堤段治理工作,提升了綜合效益。
智能遠程白蟻監測系統秉承“生物防治”理念,精準投放特效誘殺餌劑,實現“及時報警、實時上傳、精準消殺”,減少對其他昆蟲的誤報誤殺,解決了傳統的白蟻防治措施大面積噴藥造成的周邊土壤及水質污染等問題,極大減輕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通過對白蟻普查、防治效果等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充分掌握白蟻活動痕跡,摸清分布地帶,研判蟻害程度,建立普查檔案,制定科學防治方案,不斷提高治理工作的及時性、針對性、高效性,同步開發應用監測系統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積極推動白蟻防治工作從人防人治向精細綜合的“智防”轉變。
“想看看近年來白蟻危害發展趨勢和防治成效,用這個系統就能一目了然!”武漢市堤防管理人員李少波介紹。
武漢市先后重點對青山區武青堤、江夏區武里堤、經開區(漢南區)長江干堤實施了白蟻防治工作,累計治理白蟻危害堤段35公里,為堤防安全運行奠定了扎實基礎,近年來未發生過因白蟻危害造成的險情。
白蟻防治任重而道遠,武漢市將按照部長調研指示要求,從源頭治理、生物防治、系統根治等方面深入研究,將繼續遵循“防治并重、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堅持科技賦能、提質增效,不斷提升白蟻防治水平,保障“千里之堤,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