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5周年
今年是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5周年。為引導市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回顧“五一口號”發布和我國多黨合作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繼承和發揚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優良傳統,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武漢統戰”開設【紀念“五一口號” 發布75周年】專欄,回顧歷史,分享感悟,宣傳展示全市統一戰線開展的“五一口號”主題活動,進一步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凝聚起全市統一戰線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余丹,九三學社社員,武漢光合經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曇華林聊統戰
——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5周年
余丹
從中山路轉進曇華林路,往西邊走上200米,在一個不顯眼的大門掩蓋下,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筑物,那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舊址。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陣地,在黨的統一戰線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
團結力量 攜手奮進
1938年4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設在武昌曇華林)成立,郭沫若任廳長,主管抗戰宣傳。這是中國共產黨高舉統一戰線旗幟,利用合法身份和有利陣地領導抗戰宣傳的一個重大勝利。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郭沫若、陽翰笙、田漢等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轟轟烈烈的抗日宣傳活動一浪高過一浪。長期生活在書房、亭子間、文藝沙龍里的學者、文學家、藝術家們,走出書齋,“以筆為槍”,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動員民眾,宣傳抗戰,保衛武漢,為鞏固和發展文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一周年之際,周恩來主持發動武漢“七七獻金”運動。短短5日內,50萬江城民眾籌資百萬,并得到各地積極響應,獻金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顯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第三廳對我們今天做統戰工作的啟示在于:統戰工作的范圍幾乎涉及社會各領域、各層面、各界別,我們需要抓住其中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發揮好以“一根頭發”帶動“一把頭發”的效應,最大限度發揮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治優勢,將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的全體中華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為實現我們的目標而攜手同行。 發揮職能 共同建設
從第三廳繼續往東前行300米,便進入曇華林社區, 這是武昌區七個“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示范平臺社區之一。在這里,統戰成員充分發揮各自專業能力和社會影響,投身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和實踐。在曇華林,非公經濟人士組織了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由黨員引導黨外人士協助商戶做好促進經濟發展、參與堤壩值防等,融入區域化黨建工作,成為基層治理的“助推劑”;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在新聯會黨委書記的帶領下參與到幫扶困難家庭、孤寡老人和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成為和諧曇華林的“穩定器”;在曇華林隨處可見的創意打卡點、文創產品皆是民主黨派人士所做,在曇華林街頭經常回響的歌曲“曇華林”也是新聯會代表人士的作品,統戰成員融入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成為街區發展的“智囊團”。
緊密聯系黨外代表人士,就是本著團結他們、依靠他們,采取從他們中來、到他們中去的方法,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變成黨外人士的共同行動,通過與黨外代表人士共商國家大計、共謀發展大局、共圖復興大業,汲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力量。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曇華林就摸索出了這樣的寶貴經驗;今天,我們依然遵循著這樣的經驗,在新征途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