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已經沒有了生活的痕跡#成為微博的熱門話題。“工作后突然發現微信朋友圈已經沒有大家生活的痕跡了,不知不覺間變成了駕校招生、教育輔導機構招生、租房中介,還有辦卡賣手機的各種廣告。慢慢地大家都變成了只為生活奔波的小大人……” 話題觸發了很多網友的切身感受,跟帖近萬。
在近10萬人參與的“你現在還經常發朋友圈嗎”調查中,選擇“經常發”的僅占11%,“時不時發一下”的占35%,“基本不發了”的占54%。調查可能并未完全反映真實狀態,但大家基本形成共識:朋友圈不香了。
朋友圈變成“賣場”和“點贊工具”
微信誕生于2011年。2012年4月微信4.0版本推出朋友圈功能,用戶可以在朋友圈中發布圖片、視頻、文字等信息,通過“點贊”、“評論”等功能實現信息互動,成為人們廣泛運用的一種社交手段。
一開始,朋友圈更像是一本公開的“日記”,記者的一位朋友最喜歡在旅游時發布“九宮格”,每次都對照片精挑細選,文字細心醞釀,被大家戲稱為“朋友圈藝術家”。直到現在,她還經常把以前的朋友圈翻出來看,回味當年的美好生活,點滴感悟。
不知不覺,朋友圈開始擠進大量微商,仿佛變成了一個大賣場,化妝品、衣服、吃的喝的保險房產,應有盡有。如果說你還能將這些不是朋友的“朋友”拉黑屏蔽,之后朋友圈又帶來更大的無奈:一位網友談到自己朋友圈,“已經強制變成單位宣傳的點贊轉發工具,不點贊轉發者,扣獎金,影響業務考核。”
秀生活也要打上“馬賽克”
近年來,因為在朋友圈分享個人故事,結果變成“事故”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提醒人們要加強安全意識,有些個人隱私是不適宜見諸網絡的,否則后果可能非常嚴重。
記者剛剛看到:“五一”將至,就有金融機構在不斷發文提醒:“朋友圈曬轉賬到賬短信、曬結婚證或機票時,要記得給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打馬賽克,否則會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千萬要當心。”
有時候,因為一條朋友圈造成家庭矛盾甚至朋友反目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一位網友說:“有一次心情低落,在朋友圈記錄了幾句情緒低落的話。結果一天后我爸媽,七大姑八大姨全部打電話訓斥我,叫我不要那么矯情。從此以后關閉朋友圈再也不發了。”
還有網友說:“有對象的發合照,要被說是秀恩愛;有孩子的發照片,要被說是秀娃狂魔;發點最近買的好物,要被說是炫耀。現在的‘朋友’這么難伺候,還咋發呀?”
網絡社交有了更多的選擇
2021年慶祝微信誕生10周年的晚會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指出: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這大概是微信朋友圈最鼎盛的時刻。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受其他帶有社交屬性的軟件和平臺:今日頭條、抖音、小紅書等。尤其是微博和QQ,更被“90后”和“00后”追捧。
一位網友說,“朋友圈只分享自己快樂的事,自己的小心情,小郁悶就可以走進微博的世界。”
相比于只限于“朋友”之間交流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傳播范圍更廣,隱秘性更強。很多網友表示,在朋友圈上分享生活和情感,經常會在朋友互動中會感到壓力和不安,產生一種焦慮情緒。
一位網友總結道:“微信多是熟人社交,微博多是生人社交。微博是把生人變成熟人,微信是把熟人變成顧客!”
(長江日報記者傅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