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鶴樓極目遠眺,登“知音號”夜游長江。四月的長江兩岸,春風拂綠,碧水蕩漾。4月21日至23日,來自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的26家重點新聞網負責人,聚首“在武漢 讀長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建設媒體峰會,開啟“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首站武漢的探訪,為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范區建言獻策。
“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于4月22日在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正式啟動。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指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長江流域12個省(區、市)文旅部門支持。
據悉,“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將聯動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文旅部門、主流媒體,組建由文化學者、文史專家、媒體記者、群眾代表等組成的文化探訪團,實地探訪沿江各地長江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以多元媒體表達形式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宣傳推廣,激活豐富的長江文化資源,闡發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4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宋奇慧、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慶富,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文化和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共同啟動“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 記者何曉剛 攝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述永表示,“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活動是湖北在2022年成功舉辦“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基礎上的又一次積極探索。今年的“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活動將向上下游延伸,會同兄弟省份共同開展,力求從更廣視角、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全面系統地觸摸長江文化,解讀與傳承長江文化,促進長江流域各兄弟省份文化交流互鑒,助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次跨越萬里的長江文化之行,既是一次探索之旅、發現之旅、尋根之旅,更是一次學習之旅、交流互鑒之旅。
“萬里長江行”是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國內長江文化研究專家對“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活動的舉辦寄予厚望和嘉許。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評價:湖北在全國率先開展“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是繼去年開展“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之后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又一主動作為,是我們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湖北有如挑起一副‘擔子’,把長江上、中、下游三大文化圈聯結貫通起來。”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賀云翱教授表示,活動有利于深入認識長江文化,有利于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中來,有利于長江流域各省區市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4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負責人為“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探訪團代表授旗。 記者何曉剛 攝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認為,活動讓深厚而浩蕩的長江文化、長江符號和長江精神,有機會走入人們生活,同時讓人們有機會了解身邊的長江所擁有的重大價值,進而深入理解國家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大意義。同時,活動體現出站位高、格局廣、定位準三大特點,展現了湖北省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先行先試的決心、信心與恒心。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李后強教授看來,湖北省文旅廳在全國率先舉辦‘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并延伸到長江沿線各省區市,既體現出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也體現出開放包容、和衷共濟的協作愿望,必將有力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
建設國家長江文化公園示范區,“武漢具有當仁不讓的優勢”
“在武漢 讀長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建設媒體峰會上,與會的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的重點新聞網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示范區,武漢優勢明顯,走在前列,值得期待。
“在武漢 讀長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建設媒體峰會。 記者呂詩文 攝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示范區,武漢具有當仁不讓的優勢。”東方網總編輯助理陳旭東表示,從地理位置上看,武漢位于長江干流流經的中游、中間位置;從文化形態上看,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形成了羌藏、滇黔、巴蜀、荊楚、湖湘、贛皖和吳越等文化區,而荊楚文化又恰好位于正中。“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范區,能夠對周邊地區乃至上下游各省份發揮輻射及紐帶效應。”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范區,武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及豐厚的文化積淀。”武漢市社科院歷史文化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篤勤說,武漢地處長江中游,既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又是特大省會城市和多功能現代化城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在武漢并入長江,江漢朝宗的成語典故千古流傳,漢江文化將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范區建設中獨一無二的文化元素和最大特點。”
“武漢是一座歷史厚重的城市,春秋戰國時期就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無論是三國文化還是知音文化,都在武漢得以傳承、發揚。”浙江在線副總編輯、副總經理俞斌說。
華龍網副總裁、副總編輯戴佳毅認為,武漢處于長江中游,地理位置優越,九省通衢,輻射周邊,蜚聲中外。“上下游、南北方乃至東西方,都在這里匯聚,自然而然,武漢也積累了厚重的長江文化、楚文化。可以說,武漢建設國家長江文化公園示范區,有著別的城市難以企及的優勢。”
長江流域26家重點新聞網總編開啟“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首站武漢的探訪,夜上黃鶴樓。 記者何曉剛 攝
加強交流互鑒,各地合唱“長江之歌”
“在武漢 讀長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建設媒體峰會上,與會的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的重點新聞網負責人紛紛建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加強不同地區長江文化的交流和互鑒,合唱“長江之歌”。
“長江文化內涵豐富、多姿多彩,通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讓沿江各省(區、市)的長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唱響‘長江之歌’。”多彩貴州網黨委副書記鄧航說。
長江流域26家重點新聞網總編開啟“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首站武漢的探訪,登上知音號游輪。 記者何曉剛 攝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任何世一建議,可以對長江文化加以梳理脈絡,串珠成鏈,形成有機整體,打造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長江文化完整脈絡,并通過廣泛宣傳和推介,讓全國全世界了解武漢、了解長江文化。
合肥日報傳媒集團客戶端中心主任、技術中心主任,合晚傳媒常務副總經理、總編輯劉剛說,長江流經13個省(區、市),呈現出不同的文化色彩,有長江源頭的藏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下游的江淮文化、吳越文化等,各地文化各有特點。“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把這些不同的文化結合、融合起來,共同講好長江故事。”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應突出長江流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由此產生的包括藏文化在內的中華共同文化。”中國西藏新聞網主任編輯龍會琴為此建議,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長江流域重點新聞網協作平臺。“比如,可以在適當時機組織一次大型的長江沿線的聯合采訪,講述長江文化之美、生態之美、經濟之美。守好一江碧水,講好長江故事,唱好長江贊歌,貢獻長江力量。”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寧波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寧波網總編輯鄧少華說,要通過各方面的聯動與協力,“把共同的‘長江之歌’唱得更響亮,不僅在我們長江流域唱響,更要在中國甚至要在全世界唱響,才是真正弘揚長江文化,讓一條江走向世界。”
東方網總編輯助理陳旭東介紹,上海在過去幾年的“一江一河”的建設中,打通了黃浦江的45公里濱水綠道,讓市民、游客有了更多親近水的機會。“我相信,長江武漢段一定會抓住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契機,把長江武漢段的兩岸打造成為市民、游客親水休閑的空間,構建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級濱水區。”
(長江日報記者陳志遠 王剛 朱德華 葉軍 余淮 李建華 高喜明 王瑋琦 包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