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24日訊(記者陳曉彤 通訊員高翔)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發布了一則訃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黨員黃令儀同志因病搶救無效,于2023年4月20日5:00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去世,享年86歲。
公開資料顯示,黃令儀出生于1936年,1958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隨后進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深造。1960年學成返校,在母校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創辦半導體專業和實驗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計算所。從二極管、三極管、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芯片,黃令儀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作為“龍芯”芯片研發團隊項目負責人之一,她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
(圖源:澎湃新聞)
首創華科大半導體專業
成果獲郭沫若視察鼓勵
1936年,黃令儀出生在廣西南寧,祖籍廣西桂林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因幼時經歷了山河破碎的絕望,黃令儀早早埋下救亡圖存、立志報國的志向。成年后,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華中工學院。
據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總會資料,1956年,為了發展我國的科學事業,清華當年創辦了半導體專業,并邀請蘇聯專家來清華講學。黃令儀因成績名列前茅,于1958年由母校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派往清華大學進修,主攻半導體器件,從此與微電子學結上了終身之緣。
在清華期間,她與清華同學一起聽課和學習,全部課余時間在初創的實驗室參加科研。1960年學成返校,在華中工學院創建了半導體專業,并親自講授半導體器件與材料課,同時帶領一批年輕的教工和學生風風火火地創建了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
“什么都自己動手干,并研制出了半導體二極管。當時居然得到心中敬仰的時任科學院院長、著名詩人、作家郭沫若的視察及鼓勵,大家非常興奮。”黃令儀曾回憶。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凈祖國身上的恥辱”
1962年,隨著國家制定了調整方針,對半導體專業進行了調整,黃令儀按應屆畢業生分配到了中科院計算所二室101組(固體電路組)工作。1965年,為了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開始成立計算機所二部,專攻微型計算機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芯片研究團隊。在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她帶領團隊嘔心瀝血成功研制出半導體三極管。
1966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空間計算機成功問世。1973年,中科院決定研制大型通用計算機,作為集成電路上的載體,芯片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黃令儀和她的團隊,為了能夠盡快研制出性能穩定的存儲器,一步一步開始突破,他們研制的芯片也即將到達世界先進水準,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84年,晶體管研發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發展已經無限逼近于世界水平。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的國際芯片展覽會,偌大的會場里,她跑遍了展臺卻沒有發現一家中國企業,她在日記中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凈祖國身上的恥辱。”
十年恥痛今宵去
芳草天涯迷人還
1990年,黃令儀開始潛心鉆研各種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兩個發明專利獲批。2000年,她被推薦參加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國際發明專利博覽會。
“大約全國去了32人,別人攤位是一個公司,我們則是一個國,攤位小而擁擠,但畢竟突破了‘零’。”黃令儀曾在自述中寫道,“歸國的大巴走了約一半車程,被通知我送的專利被評為銀獎,高興之余,寫了幾句歪句: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榮辱輕鴻毛;靈臺無計四十載,不覺青絲已成雪。紐倫堡夜星光燦,啟明銀座落中華;十年恥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還。”
“但是興奮之余,定下心來,仔細一想:芯片做出來了,沒有用,鎖在抽屜中,得了獎,又怎樣?它只是一張紙。”為了讓“紙”變成真正落地的技術,2001年,65歲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的黃令儀加入中科院龍芯研發團隊,成為項目負責人。
2002年8月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制成功,真正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在黃令儀等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龍芯3號”等一大批國產高性能芯片應運而生。復興號高鐵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殲-20等先進軍事裝備配套了相控陣雷達,換上了中國自己的“心臟”。北斗衛星也裝上了中國芯,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2020年1月,黃令儀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肅獎。中國計算機學會的獲獎理由寫道:“黃令儀研究員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芯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