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早8時,武漢兒童醫院外科樓3樓,神經外科主任杜浩正在監護病房查房。溫箱里的男嬰只有5天大,接受過腦部手術,頭上還插著引流管,此時正津津有味地吮吸安撫奶嘴。看到孩子情況平穩,他不禁露出微笑。
為嬰幼兒做腦部手術堪稱“毫厘之間的博弈”,在顯微鏡放大10倍后的視野里,手術刀任何微小的動作,都可能觸及重要腦功能區,影響孩子康復后的人生。“每次‘博弈’成功,都是對醫學與生命的雙重致敬。”他說。
47歲時,杜浩從成人神經外科轉型,帶領團隊創建湖北首個小兒神經外科。經過6年發展,目前,科室年均手術量達500臺,超七成為高難度手術,多項創新術式居全國先列。
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兼神外、心外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醫師杜浩。長江日報記者 胡冬冬 攝(通訊員 張祖國)
從車床修理工到“大腦工程師”
睡辦公室創建小兒神經外科
杜浩的辦公室里有一張藍色折疊床。“曾在辦公室的折疊床上接連睡了好幾個月。”他回憶道。
過去,湖北地區長期沒有小兒神經外科,很多癲癇、腦腫瘤的患兒如需做大手術,要么去成人綜合醫院,要么遠赴北京、上海求醫。為填補空白、滿足患兒需求,2017年,武漢兒童醫院籌建省內首個兒童神經外科,時年47歲的杜浩作為神經外科領域高端人才被引進來,擔起建科重任。
這不是杜浩職業生涯的第一次轉型。他高中畢業后考上煤礦機械大專,畢業后到礦上修了3年車床;23歲決心轉行學醫,考入醫學院,此后成為神經外科醫生;隨著神經外科專業細分,又專攻癲癇診療。
與成人相比,小兒神經外科手術風險高、難度大,挑戰性很強,醫者堪稱“大腦工程師”。
建科之初,杜浩買來折疊床放在辦公室,接連數月吃睡在醫院。他診治的最小手術患者,是孕育28周就出生的早產兒,因為大腦血管發育不完善,一出生就腦出血,面臨夭折。孩子頭部比成人拳頭還小,頭皮像紙一樣薄。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杜浩頂著風險為孩子做手術清除腦中血腫,成功!一年后回訪,孩子長得白胖可愛,已能開口喊“媽媽”。
現在,科室每年平均做500臺手術,基本覆蓋小兒神經外科所有病種,不僅本地患兒可在“家門口”接受救治,還吸引了周邊地區患兒前來就診。
運用新科技開創多項術式
在無影燈下演出“科幻電影”
2023年4月21日,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兼神外、心外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醫師杜浩。杜浩帶著醫生查房。記者 胡冬冬 攝(通訊員 張祖國)
武漢兒童醫院有個關于杜浩的“傳說”:曾有同事不慎撞傷頭,出現輕微腦震蕩,頭暈欲吐。杜浩看過CT檢查片后判斷:休息3天就能好。3天后,同事果然癥狀消失,回來上班時逢人就夸:“杜主任,神準!”
閱片精準、判斷“神準”,來源于大量實踐積累的經驗。醫學生剛參加工作時,需先到住院總醫師崗位上鍛煉,一般人只當一屆,杜浩足足當了四屆“住院總”,幾乎天天泡在手術室里。
憑借精湛技術和創新意識,轉型到小兒神經外科后,杜浩創下了多個“國內首創”“省內第一”。他做的不少開創性手術,在當時猶如“科幻電影”。
2023年4月21日,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兼神外、心外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醫師杜浩。杜浩主刀手術。記者 胡冬冬 攝(通訊員 張祖國)
一名癲癇患兒,病灶廣泛分布在右側大腦,很難手術清除。2017年,杜浩借用神經內鏡,給他做了“大腦半球離斷手術”,僅切斷右腦的傳導神經纖維,將它“閑置”起來,雖然在生理上存活,卻無法再“胡亂”指揮孩子的行為。術后,通過左腦代償,孩子僅憑半邊大腦就能維持正常生活。這一手術方式,在當年屬國內首例。
另一名男嬰僅7個月大,患罕見病“顱縫早閉”,需切割、重拼顱骨。2018年,杜浩通過當時新興的3D打印技術制造出顱骨模型,在模型上反復拼接、推演,制定出手術方案,順利矯正畸形的顱骨。采用3D打印技術為低齡嬰兒矯正顱骨,這在當時屬省內首例。
“絕不用幾年前的手術方式,給現在的患兒做手術。”6年來,杜浩一直追求手術“更優解”,通過改進,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長,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風險。以切除體積較大的腦部腫瘤為例,6年前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現在大部分只需1個多小時。
面對患兒“多想一步”
主動給家長留下手機號碼
2023年4月21日,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兼神外、心外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醫師杜浩。杜浩帶著醫生討論病例。記者 胡冬冬 攝(通訊員 張祖國)
仁心和仁術,對醫生來說同等重要。“不推拒任何一位患者,想方設法也要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杜浩說。來看病的患兒,大多數病情復雜,他總是主動留下手機號碼給家長,方便他們有情況及時聯系。但對于“可做可不做”的手術,他也常勸家長三思。
上周,一位家長帶孩子來復查,“幸虧聽您的意見,沒有給孩子做手術,現在狀態蠻好”。原來,孩子患有腦面血管瘤,出生后兩三個月時曾出現過癲癇發作,有專家建議做手術切除病灶所在的半邊大腦,但術后肯定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家長通過互聯網醫院找杜浩咨詢,聊了兩個多小時。杜浩力勸家長暫緩手術:孩子最近一年都沒有發作,可先觀察,說不定以后不用做手術。
“考慮做不做手術,僅是治療的第一步,要盡力再‘幫一把、扶一程’。”面對患兒家庭,杜浩常“多想一步”:有些腦部腫瘤的患兒術后需做放療,他就積極幫忙聯系醫院;有些患兒家庭經濟困難,他就千方百計伸援手。
神經外科青年醫生何遠志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前不久,科室收治了一名腦瘤患兒。得知孩子的媽媽和姐姐都患有重病,家庭經濟壓力較大,杜浩一邊發動科室的黨員捐款,一邊安排管床醫生聯系社工,幫他們申請慈善救助。“像這樣的愛心行動很常見,他經常自掏腰包幫助患兒家庭。”何遠志說,在杜浩的帶動下,科室的同事們在提升專業水平之余,也會堅持做公益,解決患兒家庭的現實難題。
( 長江日報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高琛琛 張祖國 實習生凌彩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