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學在活動現場做分享。武漢中心書城 供圖
長江網訊(見習記者周庭懌) 4月21日,春日讀城·城市文化周第八講在武漢中心書城8樓舉行,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涂文學為讀者解讀《從荊州到武昌:湖北 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的東遷》,揭開 千年古城的神秘面紗。
據悉,涂文學著作《武漢城市簡史》漢英雙語版亮相2023年倫敦國際書展,從城市學的角度解讀武漢從商代早期到新 中國成立3500年的建城史,介紹了其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城市形態、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結構功能的轉變。
涂文學著《武漢城市簡史》與《武漢近代城市史論》。武漢中心書城 供圖
“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成,失之而亡也。”從荊州到武昌,兩地自然地理距離不過三百余里,然而 政治文化中心的遷徙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涂文學介紹,荊州與武昌城市地位的轉換,絕非人們主觀意志“拍腦袋”的一時沖動,既有因地緣 政治變動而調整地方行政區劃及首府設置的主觀動因,也是彼此地理交通變遷和經濟、人文實力此消彼長的客觀結果。湖北 政治中心逐步東遷,并最終確立武昌為湖廣地區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主要受三種因素所促成——
政治因素。“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每當國家 政治版圖向東南——長江中下游遷徙之際,便是武昌 政治地位提升之時,“區域行政中心的確定,往往以國都為中心的國家 政治版圖的變遷為依歸,歷史上夏口―郢州―鄂州―武昌城市地位的升降黜陟皆因此而起。”
地理和交通因素。交通格局的改變對于鄂州―武昌城市發展意義重大,尤其是漕糧轉運中心地位的確立,直接刺激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集聚;鄂州(今武昌)與 中央政府的 政治、經濟聯系無論從水路或陸路都繞過了荊州和襄陽,成了交通樞紐地。
城市發展因素。商業興盛、南市大批人口集聚;北宋時期的鄂州(今武昌)戶口已達九萬六千余戶,超過荊州(八萬五千余戶)和襄陽(八萬七千余戶)。“商肆錯列、百貨山積、五方雜處、市井喧鬧,一定程度上映射城市的發展,促進了湖廣地區 政治文化中心的遷徙。”
在過去一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玉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等專家學者相繼加入武漢中心書城“春日讀城·城市文化周”,依次從“武漢英雄城市的文化底色”“千古名城書香遠——武漢書院漫話”等不同角度讀城史、品文化,為讀者奉上了一場場讀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