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20日訊(記者譚芳 實習生王夢媛)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月20日,聚焦“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關于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精神解讀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對未來一個時期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布局,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級作出系統部署。
到2025年基本建成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發布會介紹,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實施意見》,對未來一個時期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布局,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級作出系統部署,分階段明確全省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科創能級實現新躍升,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明顯提高,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顯著增強,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各層級人才梯隊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到2035年,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
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湖北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集中資源、聚力突破:
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打造新格局。建立部省會商、省市協同、多方聯動的領導工作機制,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以光電子信息、大健康等為特色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
實施“尖刀”技術攻關工程,開辟新賽道。著眼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緊盯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重點圍繞超高層閃存芯片、高端醫學成像設備等32項關鍵核心技術,解決真問題、產出真成果、作出真貢獻,務求實效,寧缺毋濫。
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營造新生態。倡導“企業出題、政府立題、聯合答題、市場判題”,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創新機制,搭建一體式、全鏈條服務平臺,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強化教育人才支撐,探索新機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探索育才、引才、用才新模式,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推進高質量人才資源市場體系建設,面向重點產業集聚區建設人才創新服務中心,暢通人才跨體制、跨行業、跨地域交流渠道。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布局,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
《實施意見》在實施科創能級提升行動中,將“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為第一部分進行布局,并強調了“武漢”“光谷科創大走廊”“襄陽”“宜昌”等重要區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布局包含了打造創新極核、帶動全省創新、探索跨區域聯動創新三層意圖。
打造創新極核,就是要進一步提升武漢創新策源能力。武漢作為長江中游唯一國家中心城市,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要交匯點,在湖北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未來將大力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和研發機構,集聚世界一流創新創業人才,建設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策源地、世界級產業創新高地、內陸開放融合創新高地、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高地,打造在光通信、生物育種等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策源地,形成光電子信息、先進制造、大健康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萬億創新型產業集群,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增長極,引領中部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形成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科技力量。
如何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結合《實施意見》提出的加快打造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將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健全人才引進機制、人才評價機制、人才激勵機制、人才服務機制,大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同時,還將實施“博聚楚天”“才聚荊楚”“技興荊楚”三大工程,為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科技教育要先行。”《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推進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進一步統籌湖北省高等教育和產業發展規劃,及時調整我省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布局,使我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結構更加協調、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更加完善,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著力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效能提升專項行動,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能,以優勢產業、高新園區、科創企業等為重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建設,力爭到今年底建成100家以上省級工作站和300家以上市州各級工作站,打通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