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4月18日,武漢市委宣傳部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武漢楷模”榜單,用生命詮釋人民公安使命擔當的“平安守望者”鄂紅兵等10人(集體)上榜。他們是各行各業中的杰出代表,是扎根英雄城市、來自英雄人民的典型模范,生動展現了信念堅定、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勇于奮斗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加快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市委宣傳部組織全市各區、各單位挖掘科技創新、醫療衛生、生態環保、基層治理等領域的先進典型,深入開展2023年第一季度“武漢楷模”評選宣傳工作。
根據候選人事跡及評委投票情況,結合媒體關注和社會反響情況,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最終評選出2023年第一季度“武漢楷模”。此次入選榜單的個人(集體)分別是:用生命詮釋人民公安使命擔當的“平安守望者”鄂紅兵、守護“大國重器”安全穩定運行的水電英才張輝、退休不褪色共同締造美好生活的黨員志愿者周重書、為軌道交通插上“智慧翅膀”的護航者張偉、用400萬字手書教案震撼全網的新時代“大先生”程啟明、用創新推動行業發展的石化技術能手陳亞寬、帶領鄉親們走致富路的鄉村科技致富帶頭人王建兵、帶領“移民村”變身“幸福村”的貼心書記楊衛國、用科研與教學有力支撐國家支柱行業建設的微納制造探索者陳蓉、奮斗在血液戰線上的“白衣天使”武漢血液中心獻血服務團隊。
鄂紅兵:
用生命詮釋人民公安使命擔當的“平安守望者”
鄂紅兵,男,196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白沙洲街派出所一級警長,一級警督警銜。
從警36年,鄂紅兵堅持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將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作為畢生事業追求,無論崗位如何變化,始終扎根基層一線,老實本分、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甘于奉獻,長年熱心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先后參與縝密破獲入室盜竊、搶劫等系列大案要案,抓獲違法犯罪人員500余名,強制隔離戒毒200余人,成功打造3年“無詐社區”,轄區警情連續8年下降,有力維護了轄區一方平安,深受人民群眾愛戴。
今年1月21日除夕夜,鄂紅兵放棄和家人團聚,連續7個多小時參與安保任務,直到次日凌晨1時許。返家后,他因勞累過度突發大面積心梗,經搶救無效于1月23日不幸因公犧牲,用一腔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錚錚誓言。 (推薦單位:武昌區委宣傳部、武漢市公安局)
張輝:
守護“大國重器”安全穩定運行的水電英才
張輝,男,1979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長江電力數字化管理中心主任。自2001年從事水電行業以來,他投身于葛洲壩、三峽電站生產運營,全程參與溪洛渡水電站自動控制系統設計、制造及調試運行,在電力系統頻率穩定服務及一次調頻優化、共尾水調壓室結構調節振蕩抑制算法、控制系統執行機構非電氣故障主動補償判斷、電站直流孤島仿真及試驗等領域取得了多項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成果,填補多項行業技術空白,為推動我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科技自立自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三峽電站工作期間,張輝主動提出設備原有程序內嵌新程序的解決思路,研究制定了《三峽電站左岸機組調速系統跟蹤判斷改造方案》,并在三峽電站左岸機組調速系統上進行了有效應用。該方案后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推廣應用。
張輝曾榮獲第十二屆“全國技術能手”、中電聯“電力行業百名工匠”等榮譽稱號。(推薦單位:江岸區委宣傳部)
周重書:
退休不褪色共同締造美好生活的黨員志愿者
周重書,男,1953年5月出生,退伍老黨員。如今,他還有許多身份,包括小區黨支部書記、樓棟黨小組組長、社區紅喇叭志愿服務隊隊長等。志愿服務25年,他疏通水管、修樓道燈、修公共座椅達2萬余次,被群眾譽為“周百通”。他為400多名老弱病殘、獨居空巢老人送去溫暖;他帶領紅喇叭志愿服務隊多年活躍在社區,力所能及地為困難群眾跑腿辦事。
有時,居民親切地稱呼周重書為“傻子周”,因為不論逢年過節還是刮風下雨,他都會第一時間來到他們身邊;不管是臟活還是累活,他都搶著干。直到把事情做好,他的心里才舒服,而且不要任何回報。“只要大家開心,我‘傻’就‘傻’吧。”社區老弱病殘居民一直是他最牽掛的對象。這些年,他跑腿幫困難家庭申請救助,護送老人去醫院,為癱瘓老人按摩推拿、洗頭、刮胡子、清理大小便,沒有絲毫嫌棄。
周重書常說:“從軍人綠到工人藍,再到志愿紅,我的初心一直沒變過。不是大家的親人,要勝似大家的親人。”他不僅自己參加社區服務活動,還會叫上身邊街坊好友,并帶領紅喇叭志愿服務隊開展巡邏、維修、幫困等活動500余場,幫助居民實現微心愿300余個。(推薦單位:漢陽區委宣傳部)
張偉:
為軌道交通插上“智慧翅膀”的護航者
張偉,男,1981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四院”)通號院總工程師,是鐵四院通信信號技術方面的帶頭人和青年專家。
張偉是我國鐵路、軌道交通行業列車控制技術領域知名專家,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設計了武漢至合肥、漢口樞紐、黃岡至黃梅等多條高鐵、樞紐和武漢地鐵5號線等多條地鐵的列控系統。他以精湛的專業技術、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為湖北省鐵路、軌道交通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獲得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
列車通信信號控制技術被稱為高鐵列車的“大腦”和“中樞神經”,是鐵路安全運行的關鍵技術。張偉鉆研列控技術20年,主導設計的合武高鐵等數十個項目信號控制系統成為國內樣板,創立的多項技術規范成為國家標準。他緊盯前瞻技術,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助力中國高鐵從跟跑、并跑到領跑。(推薦單位:武昌區委宣傳部)
程啟明:
用400萬字手書教案震撼全網的新時代“大先生”
程啟明,男,1962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武漢市東湖中學物理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1982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物理系。先后榮獲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優秀教師、湖北省骨干教師、全國素質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全國中學生學科知識競賽“金牌教練員”、武漢市教師學科帶頭人、武漢市“十佳備課組長”、武漢市百優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程啟明堅持手寫教案和手寫編撰習題集。他每學年手寫2至3本教案,到現在已經有100多本。每本教案平均100頁,每一頁上手寫的小楷端正工整,約500字,而且幾乎每一頁都有他精心設計并繪制的圖示,有的圖示上手指都畫得惟妙惟肖。據統計,程啟明寫的40年教案累計400多萬字。每本習題集也有約5厘米厚。40年來,他一絲不茍備課、撰寫新教案,被大家贊為“活動的物理教案博物館”。
“我的目標是做一個永遠不會被學生問倒的老師。”程啟明創造的“激情教學法”深受學生們歡迎,解題“因果尋因法”教學效果很好。他還積極輔導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每屆都有多名學生獲得國家、省、市一、二、三等獎。他所指導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數理化學科能力競賽,獲得全國銅獎。 (推薦單位:武昌區委宣傳部、武漢市教育局)
陳亞寬:
用創新推動行業發展的石化技術能手
陳亞寬,男,1972年11月出生,現任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烯烴部乙烯裝置班長。作為陳亞寬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他帶領團隊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創新創效等活動,截至2022年共完成課題36項,創效12839萬元。陳亞寬作為第一完成人,3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明專利進入審查階段,1項成果獲武漢市職工先進操作法優秀成果獎。
2022年,陳亞寬主導的“延長急冷油懸液分離系統附屬靜置器運行周期”項目,榮獲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職工創新成果二等獎、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技能人才創新成果一等獎。2021年,陳亞寬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示范性職工創新工作室、武漢市示范性職工(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陳亞寬愛崗敬業,發現并解決設備故障70余起。他傳承匠心,積極開展“名師帶徒”活動,累計帶徒40余名,其中2人獲評中國石化閔恩澤青年科技人才、1人獲評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勞動模范。2022年,陳亞寬榮獲武漢市“帶徒名師”榮譽稱號。(推薦單位:青山區委宣傳部)
王建兵:
帶領鄉親們走致富路的鄉村科技致富帶頭人
王建兵,男,1976年2月出生,民建會員,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街道西湖一大隊農民。他投身于“三農”事業逾20年,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產品種植、農技推廣應用等工作,帶領合作社長期落實并執行扶貧助農工作。
從經營500余畝地到輻射推廣5000多畝地,從虧完積蓄到年銷售收入6278萬元,從創建“金色惠農”“食匯緣”品牌以及“杜公湖”公共品牌到擁有近30項著作權、發明專利和“綠色農產品”認證,從苦苦探索到構建“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地+市場”五位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從無名小社到武漢地區最大的生鮮冷鏈配送供應商,從帶領256戶社員共同富裕到跟隨“一帶一路”走出去援非,從一個普通農民到中國首批職業農民,王建兵憑著汗水和智慧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推薦單位:東西湖區委宣傳部)
楊衛國:
帶領“移民村”變身“幸福村”的貼心書記
楊衛國,男,1974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新博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2010年7月,新博村作為南水北調外遷移民建制村從十堰市丹江口市搬遷到黃陂區六指街道。楊衛國團結和依靠村民,用好用足政策資源,先后實施基本農田整理、基礎條件改善、環境綜合整治、土地流轉、產業扶持、勞動力轉移等一系列措施,共同締造美麗幸福家園,轉變了發展方式,助推了鄉村振興,促進了經濟發展。2022年,村集體資產超過1800萬元,村集體年經營收入達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萬元。
現在,村民們都稱呼楊衛國為“貼心書記”。他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稱呼。“我認為,為群眾服務就是修心,讓居民安居就是安心。”如今,十堰老家來人了,村民們就會帶他們到村里四處轉轉,到采摘園體驗一把。大家驕傲地說:“在‘貼心書記’帶領下,我們的新家園比老家更美好。”(推薦單位:黃陂區委宣傳部)
陳蓉:
用科研與教學有力支撐國家支柱行業建設的微納制造探索者
陳蓉,女,1978年8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現任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創新領軍人才,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得者,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學者”。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陳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微納制造前沿交叉領域,長期開展原子尺度協同制造工藝與裝備研究,承擔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發表SCI論文160余篇,獲得授權專利100余項,以排名第一榮獲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湖北省專利獎、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勝獎等。在國際上,她榮獲IEEE SMC杰出學術貢獻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等,并代表中國在國際標委會上組織發起“原子層沉積”相關標準的制定。
從“減材”制造到原子層沉積技術,從硅谷到光谷,從留美求學到教學一線,歸國10余年來,陳蓉以科研探索詮釋科技報國與立德樹人初心,做最美巾幗科技工作者。 (推薦單位:武漢市委統戰部、武漢市婦聯)
武漢血液中心獻血服務團隊:
奮斗在血液戰線上的“白衣天使”
武漢血液中心獻血服務科以優質的獻血服務、精湛的采血技術扛起“為獻血者筑牢安全線、為用血者守護生命線”的使命擔當,全力以赴提升獻血率、提高采集量。
近年來,獻血服務科多次在急難險重任務中主動請纓,沖鋒在前,為醫療救治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熱血;參與120急救電話接聽,成立街頭急救小分隊,打造“熱血前行,閃耀青春”志愿服務項目,強化全市血液采集工作與紅十字會、共青團、志愿服務組織的合作,構建無償獻血社會“大黨建”格局。
獻血服務科全員365天“全年無休”堅守街頭,將全市獻血屋打造成公共志愿服務空間和文明城市宣傳哨所,保障著全市所有醫療機構用血需求,是連接全市獻血者和臨床患者的重要紐帶;為武漢連續六屆(12年)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榮譽稱號作出貢獻。 (推薦單位:武漢市衛健委)
(長江日報記者余睿 通訊員向智 張云嬌)